033天使的尊敬方式-心對心的溝通
當他停留在東北的某些城鎮期間,尊著阿迦曼知道,有時地居天使會聆聽他在夜晚對弟子們所作的開示,不論地居或空居的天使對他都有深切的敬意。這些空居的天使們,當他們要下來聆聽他後夜的說法時,絕不會越過比丘們的茅篷,而會從別的路徑。他們到達的時候,會右繞尊者阿迦曼三圈,然後他們會禮貌地坐下來,姿勢都一樣。他們的領導人接著會告訴他,關於他們從那裡來,他們希望聆聽那一方面的法。尊者阿迦曼會在心理上招呼他們,過了一會兒,他就進入默然,適合的主題會自動浮現,接著開始他的說法,多方面解說法義,令他們滿足。他們感謝他的說法,並由一個天人發出「沙杜(意即「善哉」)!」的聲音,重覆三次,向他致謝。具有天耳者都可以聽到,具有水瓶、鍋、罐聲的凡夫耳則聽不見。最後,他們會以同樣的方式再右繞他而離去。
他們告別的方式是那樣地優雅和動人,不是人類所能比得上的,也許是他們身體的性質柔軟而微妙才造成這些差異。當已經退到遠離寺院或僧舍的地方,他們就躍升天空,好像棉絮被風吹起一般。即使來聽法的時候,也是在區外落地,然後恭敬地走向尊者阿迦曼。他們走路的方式微妙而令人樂見,不像有些人群,這些空居的天使們都會保持恭敬的沉默,從未製造噪音,當接近一個人的時候,他們就表示敬意。或許這就是他們殊勝於人的地方吧!(有些人在聽法的時候,忍不住要閒談。)當聆聽說法的時候,他們都非常完美地自律著,從不東張西望,他們從未以自己的虛榮或驕傲來阻撓開示者的心意。
尊者阿迦曼通常都會預先接到他們要來拜訪的意願通知,例如當他們希望中夜來時,他在當天傍晚就知道了。這種情況下,他會取消比丘們當晚的集會,離開經行禪修的小徑後,他就開始了靜坐禪修。到了接近約定的時間,他就會從安般那安止定轉入優帕遮拉近分定境。如果他們還沒到達,他會進入安般那隱息一下而後再度轉出。有時候,他們已經等著了;另有些時候,他們來了,瞬間擠滿了那個區域。有時,當他們選擇在早上一點或二點,或甚至很少有的三點來時,他在經行和靜坐禪修後會小睡一會兒,然後在約定的時間起來接待他們。
在東北,來聽他說法的天使不如在北方那麼多。但也有一些,當他正為比丘弟子們說法的時候,悄悄地聽著。當尊者阿迦曼知道了,他會停止說法,解散集會。然後,他開始靜坐禪修,與他們聯繫,並為他們說法。在他們離去以後,他會繼續自己每天例行的作息,直到第二天。
與諸天往來,尤其是對肉眼所看不見的眾生本身而言,時間的掌握很準確,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嚴守信用,永遠準時,警誡任何不遵守約定時間者。這些看不見的眾生的另一項個性就是他們恭敬並服從他們的領導者,永遠聽從並立即遵循他的命令。通常,地居和空居的天使們都是跟他們的領導者一起來。
尊者阿迦曼和這些眾生間的對話是直接透過心意進行的,沒有人類和動物社會中的語言障礙。這一種溝通的方法更為方便,不需要語言。心意相互接觸和感覺,每一件事情都了然於心,同樣地比使用字詞文句更方便,事實上,更有效率。這種心對心的溝通是直接的並產生預期的結果,而不需浪費精力和時間來選擇傳達正確意思的字詞。雖然盡其所能,在語文的媒介中還是常有漏洞和不足之處,不論是口頭的或是書寫的。所以,一個人常易誤解另一個人所用的語言或詞句,不論他們是如何地小心和仔細。坦白地說,不能希望語言可以跨越存在於兩顆心意之間的所有溝隙,它不是完美的媒介,心裡要記得這件事(尤其是語文的崇拜者)。
只要心意間不能藉助於直接和最精確的溝通方法,語言的媒介就不可或缺。當我們必須滿意於語言之餘,我們也不應忘了它不是完美的,心裡的一切並不能全部變換成語文。語言就是這樣子,不能超越它的功能和極限。對於尊者阿迦曼而言,心對心的溝通是他的成就之一,它屬於他而他也能隨意運用它。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當已經退到遠離寺院或僧舍的地方,天使們就躍升天空,好像棉絮被風吹起一般。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042蛇王和天使來訪
當住止在烏東泰尼城和諾格凱城的山區頂上和附近時,地居和空居天使偶爾會來拜訪,為了聽法而親近他。他們每兩個星期或每月來一次,這些拜訪不像清邁城的天使那麼頻繁。這在下面會提到。
較早,在他發憤努力的期間,他住在泰國的一個山邊,位於寮國浪法拉那邦城的西邊。尊者阿迦曼說,在那個山下有一個很大的那伽(蛇,中譯註:北傳稱為龍)城。不像天使們經常問他許多問題,那伽幾乎不曾有任何問題,但是他們對法的感動和歡喜則是相同的。當他住在那裡的期間,幾乎每天晚上,那伽王都來拜訪他,他通常都帶著一個小侍從來,除了一些特殊情況,才有一大隊的朝臣跟著他來。這種情況下,都會事先通知尊者阿迦曼。
那伽們喜歡晚一點才來,大約晚上十點左右。或許,這是因為他住的地方距離村子有一段距離,也比較安靜。在其他地方,他們有時來得更晚。
那伽王深受尊者阿迦曼所感動,並請他儘可能地久住在那裡,以便他能夠幫助那伽們。那伽王派遣那伽守衛日夜地保護和守衛著他,他們並未太接近他,而保持著一段(尊敬的)距離,以便於他們能夠看到整個區域。
天使們喜歡比那伽們較晚才來,從午夜到凌晨一、二點,當地方離村落很遠時會更晚。只有很少群體習慣於較早來。
043他在中年的例行修習一為看不見的訪客說法
午前吃過飯後,尊者阿迦曼就開始他的經行禪修,他會持續到中午。然後,在他開始靜坐禪修之前,他將會休息一下子。靜坐持續約在一個半鐘頭左右,然後他再開始經行禪修。下午四點,他會打掃寺院區域或者他所住的附近區域。打掃完畢,然後他就洗澡,並繼續經行禪思直到晚上八或九點-當他要再度靜坐禪修的時候。如果是旱季或是不下雨的話,他會繼續經行直到很晚,到他要到凸起的小平台上-那就是他的休息處-就寢之前為止。如果很晚了,他就直接地去睡覺,但通常他都在十一點左右睡覺,早上三點左右起床。
如果有一群天使要來聽法,他在下午就會接獲通知。如果他們很晚才會來,他就早點睡,如果他們午夜左右要來,他就等他們。在他住的某些地方,有時會發生,同一個晚上,地居天眾和空居天眾都希望來聽法。尊者阿迦曼會為先來的群眾做一個簡短的說法,並回答他們的重要問題,然後告訴他們有另一個群眾等著隨後要來。先來的群眾就會向他告辭,後來的群眾才就位。
他給予這些天使群眾的說法,通常都是基於正法的主題,也就是當他在思惟著講些什麼的時候,浮現在他心上的法義。有時,一個群體的領導人會表示想要聽某方面特殊的法義,尊者阿迦曼會思惟那個主題並加以解說。偶而,他會請他們確認所要聽的法義,很顯然地,不同論題所使用的術語與他所知道的術語有所不同。有時也會發生,一個天使群體想要聆聽一篇特殊經法的演說,他已經知道了他們給他的篇名,但他一開始解說,它們就不是同一回事了。他們會阻止他並告訴他。
雖然尊者阿迦曼住在遠離人煙的曠野,他經常忙於接見和教導這些看不見的客人-地居和空居天使和那伽-有時,一個晚上來了許多群體。這種情況下,他必須排定他們的時間表。幾乎沒有一個晚上會沒有一個群體來訪。當他住在村落或城鎮附近時,則有更多的人類訪問者,他會在下午和傍晚接見他們。然後他就教導比丘和沙彌弟子們,他們會聚集聽他引導和開示。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那伽(Naga)寫生圖
當住止在烏東泰尼城和諾格凱城的山區頂上和附近時,地居和空居天使偶爾會來拜訪,為了聽法而親近他。他們每兩個星期或每月來一次,這些拜訪不像清邁城的天使那麼頻繁。這在下面會提到。
較早,在他發憤努力的期間,他住在泰國的一個山邊,位於寮國浪法拉那邦城的西邊。尊者阿迦曼說,在那個山下有一個很大的那伽(蛇,中譯註:北傳稱為龍)城。不像天使們經常問他許多問題,那伽幾乎不曾有任何問題,但是他們對法的感動和歡喜則是相同的。當他住在那裡的期間,幾乎每天晚上,那伽王都來拜訪他,他通常都帶著一個小侍從來,除了一些特殊情況,才有一大隊的朝臣跟著他來。這種情況下,都會事先通知尊者阿迦曼。
那伽們喜歡晚一點才來,大約晚上十點左右。或許,這是因為他住的地方距離村子有一段距離,也比較安靜。在其他地方,他們有時來得更晚。
那伽王深受尊者阿迦曼所感動,並請他儘可能地久住在那裡,以便他能夠幫助那伽們。那伽王派遣那伽守衛日夜地保護和守衛著他,他們並未太接近他,而保持著一段(尊敬的)距離,以便於他們能夠看到整個區域。
天使們喜歡比那伽們較晚才來,從午夜到凌晨一、二點,當地方離村落很遠時會更晚。只有很少群體習慣於較早來。
043他在中年的例行修習一為看不見的訪客說法
午前吃過飯後,尊者阿迦曼就開始他的經行禪修,他會持續到中午。然後,在他開始靜坐禪修之前,他將會休息一下子。靜坐持續約在一個半鐘頭左右,然後他再開始經行禪修。下午四點,他會打掃寺院區域或者他所住的附近區域。打掃完畢,然後他就洗澡,並繼續經行禪思直到晚上八或九點-當他要再度靜坐禪修的時候。如果是旱季或是不下雨的話,他會繼續經行直到很晚,到他要到凸起的小平台上-那就是他的休息處-就寢之前為止。如果很晚了,他就直接地去睡覺,但通常他都在十一點左右睡覺,早上三點左右起床。
如果有一群天使要來聽法,他在下午就會接獲通知。如果他們很晚才會來,他就早點睡,如果他們午夜左右要來,他就等他們。在他住的某些地方,有時會發生,同一個晚上,地居天眾和空居天眾都希望來聽法。尊者阿迦曼會為先來的群眾做一個簡短的說法,並回答他們的重要問題,然後告訴他們有另一個群眾等著隨後要來。先來的群眾就會向他告辭,後來的群眾才就位。
他給予這些天使群眾的說法,通常都是基於正法的主題,也就是當他在思惟著講些什麼的時候,浮現在他心上的法義。有時,一個群體的領導人會表示想要聽某方面特殊的法義,尊者阿迦曼會思惟那個主題並加以解說。偶而,他會請他們確認所要聽的法義,很顯然地,不同論題所使用的術語與他所知道的術語有所不同。有時也會發生,一個天使群體想要聆聽一篇特殊經法的演說,他已經知道了他們給他的篇名,但他一開始解說,它們就不是同一回事了。他們會阻止他並告訴他。
雖然尊者阿迦曼住在遠離人煙的曠野,他經常忙於接見和教導這些看不見的客人-地居和空居天使和那伽-有時,一個晚上來了許多群體。這種情況下,他必須排定他們的時間表。幾乎沒有一個晚上會沒有一個群體來訪。當他住在村落或城鎮附近時,則有更多的人類訪問者,他會在下午和傍晚接見他們。然後他就教導比丘和沙彌弟子們,他們會聚集聽他引導和開示。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那伽(Naga)寫生圖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044對人類和天使說法-聆聽能力的比較
尊者阿迦曼說,就有關給予說法這方面而言,人類和天使有著重大的差別。天使顯得比人類更易於瞭解教導,他們在開示者的面前也表現出深摯的敬意。他們之中從未有人對他懷著任何惡意。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愉悅而優雅,不論他們到達時、聽法時或離去時,全程都很安靜、鎮定和寧靜而溫和。
可笑地,對人類說法有時會變得很困難,對他自己和他的聽眾皆然。即使經過重覆和種種的說明,對他所說的還是瞭解得很少。除了沒有瞭解能力之外,有時還有輕視和批評。
「這是什麼說法?我真弄不清楚頭尾,」他會想:「我認識另一個比丘,遠比他說的還要好。」
有些人則驕傲地把自己跟他作比較,「我一向做得很好,比那個要好太多了。」他們會對自己說:「當我說法的時候,聽眾經常笑得面頰都痛了。沒有人會睡覺!在法義辯論(兩個比丘談論法義,輪流問答)時,那就更精彩了。從開始到結束,我們的聽眾從頭到尾都沈迷在轟然的爆笑聲中。」
有些人這麼想:「聽說他有他心通,那他為什麼不知道我在此時此地所想的,如果他知道我所正在想的,他應該會說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然後,我就能確知他有他心通了。」
還有更糟的,有些人只是來找他的麻煩的,沒有其他用意。他們懷著優越感而來,對他說法或開示的內容毫無興趣。任何他們聽到的法義,都從這個耳朵進來,從另一個耳朵出去,就像流水滑落鴨子的背上。
當提到這些事件時,尊者阿迦曼悵然輕笑,或許是為了難得幾時,才找到這樣「聰明」的人們而失笑吧!
045一座驕傲的山
有些人隨身攜帶著驕傲和自負。令人驚奇的是像他們肩上扛著一座驕傲的山,怎麼走得動呢?他們整個人裡面只能找到虛榮和自負的塊壘,大得使他們顯得可怕而非可憐。像這些人全然不值得教誡說法,但是有時候也會發生無可避免的情形,他發現自己的立場上,不得不給他們一些例行的說法。他的心意未曾浮現法義的主題,尊者阿迦曼說,也許「塊壘」嚇走了法義,留下孤獨而無助的他,就像一個沒有生命的玩偶,被他們惡意的針尖所刺痛著。「他們所說的終究是自以為對的,」當他在弟子圈中回想這些事件時,他說:「我竭盡心智試著去尋找適合他們的任何題材,但是我怎麼有可能找到呢?他們與其說是人類,不如說更像樹幹。」他悵然輕笑。這時,他的一些弟子開始顫抖,不是寒冷,而是恐懼(於想到這樣的塊壘所帶給他們主人的危險)。
尊者阿迦曼說,只有在無法避免時,他才會給他們說法,因為像這些人,說法就像毒藥,只會產生有害的結果,這是因為他們自己的不敬和惡意,而不是因為法義,法義在尊重而恭敬聆聽的人群中,只會產生有益和無價的結果,那就是「心態」,它就是使得不同的人們聆聽相同的法義而產生不同結果的根源所在。有些人被它吞噬和壓抑,然而某些人則陶醉於這個完全一樣的法義而且似乎樂在其中。
尊者阿迦曼其實很希望去幫助這些吹毛求疵者,並減少有害於他們的果報,但是就是沒有這樣做的方法。有一次,他認為從這樣想要去幫助他們的企圖中,即使沒有任何利益,也不應該會有任何害處才對。但即使如此,還是枉然。他們未曾停止懷藏罪惡並射出它的毒果,毀滅著他們自己,始終對法義毫無興趣。
對於他,教導人類就是這麼困難,即使當他們來的只是一個小群體時,一樣地,只要有那些懷藏著滿腔罪惡的人們,他就得讓他自己受它的干擾,乃至刺激他。但是最後當所有用來刺激和騷擾他的方法都用盡時,那些人又走向他們的命運去了,收穫他們所堅持播種的。他再度憐憫他們。
但是也有那些懷著真實的意願和誠懇的信仰而來看他的人們,配合他們的慧根和性向,他們都得到了開示和訓練。這些人,無論如何,遠少於那些有著怪誕狂妄和倔強觀念的人,也因為這些人,他寧願經常獨自住在山間林下,在那裡可以加強精進以達到他內心的滿足,沒有任何打擾。不論他注視那裡,都沒有分散他的眼光或打擾他的心意的東西。曠野裡,鳥兒和野獸的叫聲對他猶如一個天籟交響樂團,樹枝上,原野上,整天都聽得到。他和那裡的動物們寧靜而和諧地住在一起,各行其道,不必擔心來自其他任何人的危險。
在這個環境裡面,盪漾著自然的旋律歌聲,他的心意沐浴在一條潺潺不斷的,充滿清涼和安靜的溪流之中,所有有關於通向正法的思想都了然於心。如果那時死亡來臨了,那裡將只有完全的不執著和捨棄,一個在曠野中安詳而寧靜的離別,心意不受到發生在身體本身的自然現象的影響。這就是大多數阿羅漢的逝世,獨自來了,他們又獨自走了,通常沒有人看見,也沒有人歌頌,因為這是離開這個世間的自然方式。他們不被痛苦所困擾,讓身體的痛苦歸於身體。這就是生活和死亡的聖道,它導向煩惱的清除。由於煩惱的除滅,他們就純淨了。由於純淨,他們就不執著了。對於聖弟子而言,他們的負擔愈輕,他們解脫自己的意願就愈大。對於世俗人而言,他的負擔愈重,他加重自己負擔的意願就愈大。已經解除了他自己的重擔,聖弟子安住於「空」。他們「無事可作」,也就是說(已經到達了終點),但不是「失業」(有誰能夠雇用他們呢?)。
事實上,人類與天使之間有更多的差異,上列不過是所有記憶所及部份。或許對於有興趣的人會有些用處。一些其他天使的事情將在後面提到。上面所提到的天使和人類,都活在數十年前,隸屬於一切行無常的法則之下了。讓我們期望,藉著現代教育的提升,他們都能大大地改善他們自己和他們的社會或國家。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世界最高山-珠穆朗瑪峰(Everest)
尊者阿迦曼說,就有關給予說法這方面而言,人類和天使有著重大的差別。天使顯得比人類更易於瞭解教導,他們在開示者的面前也表現出深摯的敬意。他們之中從未有人對他懷著任何惡意。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愉悅而優雅,不論他們到達時、聽法時或離去時,全程都很安靜、鎮定和寧靜而溫和。
可笑地,對人類說法有時會變得很困難,對他自己和他的聽眾皆然。即使經過重覆和種種的說明,對他所說的還是瞭解得很少。除了沒有瞭解能力之外,有時還有輕視和批評。
「這是什麼說法?我真弄不清楚頭尾,」他會想:「我認識另一個比丘,遠比他說的還要好。」
有些人則驕傲地把自己跟他作比較,「我一向做得很好,比那個要好太多了。」他們會對自己說:「當我說法的時候,聽眾經常笑得面頰都痛了。沒有人會睡覺!在法義辯論(兩個比丘談論法義,輪流問答)時,那就更精彩了。從開始到結束,我們的聽眾從頭到尾都沈迷在轟然的爆笑聲中。」
有些人這麼想:「聽說他有他心通,那他為什麼不知道我在此時此地所想的,如果他知道我所正在想的,他應該會說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然後,我就能確知他有他心通了。」
還有更糟的,有些人只是來找他的麻煩的,沒有其他用意。他們懷著優越感而來,對他說法或開示的內容毫無興趣。任何他們聽到的法義,都從這個耳朵進來,從另一個耳朵出去,就像流水滑落鴨子的背上。
當提到這些事件時,尊者阿迦曼悵然輕笑,或許是為了難得幾時,才找到這樣「聰明」的人們而失笑吧!
045一座驕傲的山
有些人隨身攜帶著驕傲和自負。令人驚奇的是像他們肩上扛著一座驕傲的山,怎麼走得動呢?他們整個人裡面只能找到虛榮和自負的塊壘,大得使他們顯得可怕而非可憐。像這些人全然不值得教誡說法,但是有時候也會發生無可避免的情形,他發現自己的立場上,不得不給他們一些例行的說法。他的心意未曾浮現法義的主題,尊者阿迦曼說,也許「塊壘」嚇走了法義,留下孤獨而無助的他,就像一個沒有生命的玩偶,被他們惡意的針尖所刺痛著。「他們所說的終究是自以為對的,」當他在弟子圈中回想這些事件時,他說:「我竭盡心智試著去尋找適合他們的任何題材,但是我怎麼有可能找到呢?他們與其說是人類,不如說更像樹幹。」他悵然輕笑。這時,他的一些弟子開始顫抖,不是寒冷,而是恐懼(於想到這樣的塊壘所帶給他們主人的危險)。
尊者阿迦曼說,只有在無法避免時,他才會給他們說法,因為像這些人,說法就像毒藥,只會產生有害的結果,這是因為他們自己的不敬和惡意,而不是因為法義,法義在尊重而恭敬聆聽的人群中,只會產生有益和無價的結果,那就是「心態」,它就是使得不同的人們聆聽相同的法義而產生不同結果的根源所在。有些人被它吞噬和壓抑,然而某些人則陶醉於這個完全一樣的法義而且似乎樂在其中。
尊者阿迦曼其實很希望去幫助這些吹毛求疵者,並減少有害於他們的果報,但是就是沒有這樣做的方法。有一次,他認為從這樣想要去幫助他們的企圖中,即使沒有任何利益,也不應該會有任何害處才對。但即使如此,還是枉然。他們未曾停止懷藏罪惡並射出它的毒果,毀滅著他們自己,始終對法義毫無興趣。
對於他,教導人類就是這麼困難,即使當他們來的只是一個小群體時,一樣地,只要有那些懷藏著滿腔罪惡的人們,他就得讓他自己受它的干擾,乃至刺激他。但是最後當所有用來刺激和騷擾他的方法都用盡時,那些人又走向他們的命運去了,收穫他們所堅持播種的。他再度憐憫他們。
但是也有那些懷著真實的意願和誠懇的信仰而來看他的人們,配合他們的慧根和性向,他們都得到了開示和訓練。這些人,無論如何,遠少於那些有著怪誕狂妄和倔強觀念的人,也因為這些人,他寧願經常獨自住在山間林下,在那裡可以加強精進以達到他內心的滿足,沒有任何打擾。不論他注視那裡,都沒有分散他的眼光或打擾他的心意的東西。曠野裡,鳥兒和野獸的叫聲對他猶如一個天籟交響樂團,樹枝上,原野上,整天都聽得到。他和那裡的動物們寧靜而和諧地住在一起,各行其道,不必擔心來自其他任何人的危險。
在這個環境裡面,盪漾著自然的旋律歌聲,他的心意沐浴在一條潺潺不斷的,充滿清涼和安靜的溪流之中,所有有關於通向正法的思想都了然於心。如果那時死亡來臨了,那裡將只有完全的不執著和捨棄,一個在曠野中安詳而寧靜的離別,心意不受到發生在身體本身的自然現象的影響。這就是大多數阿羅漢的逝世,獨自來了,他們又獨自走了,通常沒有人看見,也沒有人歌頌,因為這是離開這個世間的自然方式。他們不被痛苦所困擾,讓身體的痛苦歸於身體。這就是生活和死亡的聖道,它導向煩惱的清除。由於煩惱的除滅,他們就純淨了。由於純淨,他們就不執著了。對於聖弟子而言,他們的負擔愈輕,他們解脫自己的意願就愈大。對於世俗人而言,他的負擔愈重,他加重自己負擔的意願就愈大。已經解除了他自己的重擔,聖弟子安住於「空」。他們「無事可作」,也就是說(已經到達了終點),但不是「失業」(有誰能夠雇用他們呢?)。
事實上,人類與天使之間有更多的差異,上列不過是所有記憶所及部份。或許對於有興趣的人會有些用處。一些其他天使的事情將在後面提到。上面所提到的天使和人類,都活在數十年前,隸屬於一切行無常的法則之下了。讓我們期望,藉著現代教育的提升,他們都能大大地改善他們自己和他們的社會或國家。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世界最高山-珠穆朗瑪峰(Everest)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052老虎交響曲-純淨慈心的感化力
尊者阿迦曼可能在那空番諾城附近,斯里宋卡拉區的沙鳳村一帶,住了三或四個雨期安居,有一年住在卡米牙伊區的惠賽村。他喜歡惠賽村、卡米牙伊、諾宋和口克克拉一帶,因為它們都是山區。尤其是在花可固村裡,他說,那裡除了天使之外,還有很多老虎接近他。天使經常在夜間來聽他說法,而兇猛的大老虎則在他的住處附近自由地漫步著。這些老虎有時會以交響曲的方式互相嘶吼著,而牠們雷鳴似的吼聲迴盪林間,不絕於耳。牠們的吼聲,就像人類從遠方互相呼叫著,當一隻老虎吼叫時,另一隻就回應它,不久之後這個地區就迴盪著震耳欲聾的吼聲了。這恐怖的交響曲是間歇性的,停了一下子,然後又重新開始,每一個樂師都使出他最佳又最大聲的演奏。
有時,跟他住在一起的比丘和沙彌整夜不能入睡,被這些森林之王的窒息性歌聲叫醒著。尊者阿迦曼有善巧的方法來激勵弟子們的行為,「你們這些懶骨頭要小心老虎啦,牠最喜歡的莫過於把懶惰的比丘和沙彌飽餐一頓了。任何害怕老虎的人,就不要害怕加強自己的精進。那些加強精進的人,就不會喪身老虎口中。」在他的激勵開示下,他的比丘和沙彌都被鼓舞著,而在老虎的雷鳴吼聲中,他們會振作自己做經行禪修。準備犧牲他們的生命,全然不顧自己忐忑不安的恐懼。
他們的小平台高出森林的地面只有幾英尺,無法抵擋任何兇猛的野獸。如果任何一隻森林之王想要把他們吃掉的話,這些比丘和沙彌將會是毫無辦法的。尊者阿迦曼的警告,因此最受尊重地被遵守著。有時會看到一隻大老虎在比丘的住區來回地走著,但牠不傷害任何人,或許牠只是想要經過而已。尊者阿迦曼知道老虎不會攻擊他的弟子們,因為來聽他說法的天使們,經常守衛著這個區域。他們曾經對他和所有在這個區域的弟子們提供了他們的保護,告訴他們,他們不會受到傷害。這些天使也請求他,儘可能地久留在那裡。所以他的警告,意在激勵他的弟子們並給予他們自信。老虎牠們自己或許已經「感覺到」,那個區域對牠們也是安全的,那是一個牠們能夠享有安寧的地方,不必警戒或猜疑任何人。沒有村民敢在尊者阿迦曼的住區裡追捕任何獵物。他們說任何這樣的打獵,都是一項很大的罪惡,槍膛會爆炸而殺害了獵者。
有一個地區被兇猛的老虎騷擾著,牠們經常攻擊村民的黃牛和水牛,但是當尊者阿迦曼來到並住在這種地區,那裡就不再有任何那樣的攻擊了,也沒有人知道老虎已經跑到那裡去尋找食物了。作者從尊者阿迦曼和幾個曾經住過那個地區的村民們那裡,得知這項奇異的事實。
另一件很奇特的事,就是來拜訪他並接受他教導的天使。天使的領袖說,自從他到達以後,所有那裡的天使都曾經被一種特別的安寧和幸福所庇護著。他的慈心輻射光似乎包圍了地上和天空,無法形容它的力量和神奇。天使的領袖也說,不論他住在那裡,天使們都可以感受到法的輻射光從他的心靈射出。當他給予比丘和沙彌開示的時候,他的聲音雷鳴諸方,上、下和四周,從很遠的距離也能聽到。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嘶吼的老虎
尊者阿迦曼可能在那空番諾城附近,斯里宋卡拉區的沙鳳村一帶,住了三或四個雨期安居,有一年住在卡米牙伊區的惠賽村。他喜歡惠賽村、卡米牙伊、諾宋和口克克拉一帶,因為它們都是山區。尤其是在花可固村裡,他說,那裡除了天使之外,還有很多老虎接近他。天使經常在夜間來聽他說法,而兇猛的大老虎則在他的住處附近自由地漫步著。這些老虎有時會以交響曲的方式互相嘶吼著,而牠們雷鳴似的吼聲迴盪林間,不絕於耳。牠們的吼聲,就像人類從遠方互相呼叫著,當一隻老虎吼叫時,另一隻就回應它,不久之後這個地區就迴盪著震耳欲聾的吼聲了。這恐怖的交響曲是間歇性的,停了一下子,然後又重新開始,每一個樂師都使出他最佳又最大聲的演奏。
有時,跟他住在一起的比丘和沙彌整夜不能入睡,被這些森林之王的窒息性歌聲叫醒著。尊者阿迦曼有善巧的方法來激勵弟子們的行為,「你們這些懶骨頭要小心老虎啦,牠最喜歡的莫過於把懶惰的比丘和沙彌飽餐一頓了。任何害怕老虎的人,就不要害怕加強自己的精進。那些加強精進的人,就不會喪身老虎口中。」在他的激勵開示下,他的比丘和沙彌都被鼓舞著,而在老虎的雷鳴吼聲中,他們會振作自己做經行禪修。準備犧牲他們的生命,全然不顧自己忐忑不安的恐懼。
他們的小平台高出森林的地面只有幾英尺,無法抵擋任何兇猛的野獸。如果任何一隻森林之王想要把他們吃掉的話,這些比丘和沙彌將會是毫無辦法的。尊者阿迦曼的警告,因此最受尊重地被遵守著。有時會看到一隻大老虎在比丘的住區來回地走著,但牠不傷害任何人,或許牠只是想要經過而已。尊者阿迦曼知道老虎不會攻擊他的弟子們,因為來聽他說法的天使們,經常守衛著這個區域。他們曾經對他和所有在這個區域的弟子們提供了他們的保護,告訴他們,他們不會受到傷害。這些天使也請求他,儘可能地久留在那裡。所以他的警告,意在激勵他的弟子們並給予他們自信。老虎牠們自己或許已經「感覺到」,那個區域對牠們也是安全的,那是一個牠們能夠享有安寧的地方,不必警戒或猜疑任何人。沒有村民敢在尊者阿迦曼的住區裡追捕任何獵物。他們說任何這樣的打獵,都是一項很大的罪惡,槍膛會爆炸而殺害了獵者。
有一個地區被兇猛的老虎騷擾著,牠們經常攻擊村民的黃牛和水牛,但是當尊者阿迦曼來到並住在這種地區,那裡就不再有任何那樣的攻擊了,也沒有人知道老虎已經跑到那裡去尋找食物了。作者從尊者阿迦曼和幾個曾經住過那個地區的村民們那裡,得知這項奇異的事實。
另一件很奇特的事,就是來拜訪他並接受他教導的天使。天使的領袖說,自從他到達以後,所有那裡的天使都曾經被一種特別的安寧和幸福所庇護著。他的慈心輻射光似乎包圍了地上和天空,無法形容它的力量和神奇。天使的領袖也說,不論他住在那裡,天使們都可以感受到法的輻射光從他的心靈射出。當他給予比丘和沙彌開示的時候,他的聲音雷鳴諸方,上、下和四周,從很遠的距離也能聽到。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嘶吼的老虎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053人生短暫
「如果我的聲音如此這般地雷鳴,其他人類能夠聽到我的說法嗎?」尊者阿迦曼問。
「當他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心意,一直都用於堆積罪惡和危險在他們自己上面時,他們怎能聽到或知道有關這樣的事情呢?」天使的領袖回答。從生到死,他們從未知道和了解他們所應該知道的法或戒,那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如果有的話,只有很少的人類對法有興趣。一個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暫,即使在他們死了數百次之後,一個地居天使都還沒死,空居天使或淨居天使就更不用說了。
「大多數的人類都是粗心大意或過度自信的,他們被告知以教義自護,但是,隨後,他們就對那個教義和戒律漫不經心了,它們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呢!很不幸地,惡人寧願行惡,他們只有身形是人類而已。到了最後一口氣時,他們就不再是人類了。天使們能看到所有這發生的一切,但不能幫助他們。
「在這樣的惡人死後,一群比丘們被邀請來為他誦讀阿毘達磨裡面的章節,從善法、不善法經開始…有什麼用呢?他怎能聽到呢?他怎能聽到任何事情呢?他早就已經被他自己的惡業拖走了。即使身為人類,他都從未有興趣去聆聽任何說法或是修持任何戒律。這樣的誦經或說法,對於活著的人將更有用,但他們是否聽進去了呢?但你自己可以看到,有多少人們曾經忙著這麼做呢?」
「不,人類並未被引導到他們應有的教養方式上。相反的,他們甚至沉溺於連動物都未曾做過的惡行。他們終生專注於這些罪惡。我們這種肉眼所看不見的眾生,能夠知道和親見的人類事務,遠比人類對我們所知道的還要多。一個例外就是賢聖的您,有著奇特的力量,能夠知道所有世界中的所有眾生們,不論是人、動物或天使。您的智慧勝過我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尊敬您。」
「既然天使們被賦予千里眼(中譯註:天眼通)和順風耳(中譯註:天耳通),而比人類自己更知道人類事務中的善惡,」尊者阿迦曼說:「那有沒有什麼方法使他們相信什麼是好的,並警惕他們什麼是惡的?與其讓人們幫助他們自己,似乎不如天使們所能做的。」
「那實在沒有辦法幫助他們,」天使的領袖回答:「在人類世界中,賢聖如您的人是非常稀少的。您已輻射著仁慈的力量給予所有境界的眾生-人類、天人,甚至非人,有多少人類能夠知道,在各種粗糙和微妙境界的世界裡,有著種種不同的眾生?對於他們終生所看不見的眾生,他們是不可能聽信的。如果有任何神秘的或不尋常的事情發生了,就立刻被歸屬於魔鬼的作用,我們實在愛莫能助,人們只有自求多福了。即使天使自己也還沒有解脫於痛苦,否則他們早就已經達到涅槃了。」
摘錄:《相應部42相應6經/刀師之子經》的片段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爛陀賣衣者的芒果園中。
村長(刀師的兒子)對世尊說:「大德!持長口水瓶的、戴水草花環的、入水洗浴的、拜火的,住在西部地方的婆羅門,他們能使死者離開,教導他進入天界,大德!請問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也能夠像那樣作,而使全世界的人都能在身體崩解的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嗎?」
「那樣的話,村長!就這情況我要反問你,就依你認為妥當的回答我。村長!你怎麼想?如果這裡有男子是殺生者、未給予而取者、邪淫者、妄語者、離間語者、粗惡語者、雜穢語者、貪婪者、瞋害心者、邪見者,一大群人會合後對他合掌繞行、祈願、讚頌:『令這位男子於身體崩解而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村長!你怎麼想?那位男子是否會因一大群人的祈願、讚頌、合掌繞行而於身體崩解的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
「不,大德!」
「村長!猶如這裡有某男子他往深湖中投入大石頭,一大群人會合後對它合掌繞行、祈願、讚頌:『親愛的石頭!浮起來!親愛的石頭!浮出來!親愛的石頭!浮到陸地上來!』村長!你怎麼想:那塊大石頭是否因一大群人的祈願、讚頌、合掌繞行而會浮起來、浮出到陸地上來?」
「不,大德!」
……………………………………………………
「村長!猶如這裡有某男子將酥、油陶瓶投入深水池,如果破裂了,那麼!所有碎片會向下降,酥、油會往上昇。如果,一大群人會合後對它合掌繞行、祈願、咒頌:『親愛的酥、油!沈下去!親愛的酥、油!沈沒!親愛的酥、油!往下流注!』村長!你怎麼想?那酥、油是否會因一大群人的祈願、讚頌、合掌繞行而沈下去、沈沒、往下流注?」
「不,大德!」
「同樣的,村長!那位男子是離殺生者、離未給予而取者、離邪淫者、離妄語者、離離間語者、離粗惡語者、離雜穢語者、不貪婪者、無瞋害心者、正見者,即使一大群人會合後對他合掌繞行、祈願、咒頌:『令這位男子的身體於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但,那位男子於身體崩解死後,還是往生到善趣、天界。」
當這麼說時,村長刀師之子對世尊這麼說:「太偉大了,大德!……(中略)從今天起,我終生皈依。」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助念與接引西方極樂世界的經懺法會
「如果我的聲音如此這般地雷鳴,其他人類能夠聽到我的說法嗎?」尊者阿迦曼問。
「當他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心意,一直都用於堆積罪惡和危險在他們自己上面時,他們怎能聽到或知道有關這樣的事情呢?」天使的領袖回答。從生到死,他們從未知道和了解他們所應該知道的法或戒,那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如果有的話,只有很少的人類對法有興趣。一個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暫,即使在他們死了數百次之後,一個地居天使都還沒死,空居天使或淨居天使就更不用說了。
「大多數的人類都是粗心大意或過度自信的,他們被告知以教義自護,但是,隨後,他們就對那個教義和戒律漫不經心了,它們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呢!很不幸地,惡人寧願行惡,他們只有身形是人類而已。到了最後一口氣時,他們就不再是人類了。天使們能看到所有這發生的一切,但不能幫助他們。
「在這樣的惡人死後,一群比丘們被邀請來為他誦讀阿毘達磨裡面的章節,從善法、不善法經開始…有什麼用呢?他怎能聽到呢?他怎能聽到任何事情呢?他早就已經被他自己的惡業拖走了。即使身為人類,他都從未有興趣去聆聽任何說法或是修持任何戒律。這樣的誦經或說法,對於活著的人將更有用,但他們是否聽進去了呢?但你自己可以看到,有多少人們曾經忙著這麼做呢?」
「不,人類並未被引導到他們應有的教養方式上。相反的,他們甚至沉溺於連動物都未曾做過的惡行。他們終生專注於這些罪惡。我們這種肉眼所看不見的眾生,能夠知道和親見的人類事務,遠比人類對我們所知道的還要多。一個例外就是賢聖的您,有著奇特的力量,能夠知道所有世界中的所有眾生們,不論是人、動物或天使。您的智慧勝過我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尊敬您。」
「既然天使們被賦予千里眼(中譯註:天眼通)和順風耳(中譯註:天耳通),而比人類自己更知道人類事務中的善惡,」尊者阿迦曼說:「那有沒有什麼方法使他們相信什麼是好的,並警惕他們什麼是惡的?與其讓人們幫助他們自己,似乎不如天使們所能做的。」
「那實在沒有辦法幫助他們,」天使的領袖回答:「在人類世界中,賢聖如您的人是非常稀少的。您已輻射著仁慈的力量給予所有境界的眾生-人類、天人,甚至非人,有多少人類能夠知道,在各種粗糙和微妙境界的世界裡,有著種種不同的眾生?對於他們終生所看不見的眾生,他們是不可能聽信的。如果有任何神秘的或不尋常的事情發生了,就立刻被歸屬於魔鬼的作用,我們實在愛莫能助,人們只有自求多福了。即使天使自己也還沒有解脫於痛苦,否則他們早就已經達到涅槃了。」
摘錄:《相應部42相應6經/刀師之子經》的片段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爛陀賣衣者的芒果園中。
村長(刀師的兒子)對世尊說:「大德!持長口水瓶的、戴水草花環的、入水洗浴的、拜火的,住在西部地方的婆羅門,他們能使死者離開,教導他進入天界,大德!請問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也能夠像那樣作,而使全世界的人都能在身體崩解的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嗎?」
「那樣的話,村長!就這情況我要反問你,就依你認為妥當的回答我。村長!你怎麼想?如果這裡有男子是殺生者、未給予而取者、邪淫者、妄語者、離間語者、粗惡語者、雜穢語者、貪婪者、瞋害心者、邪見者,一大群人會合後對他合掌繞行、祈願、讚頌:『令這位男子於身體崩解而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村長!你怎麼想?那位男子是否會因一大群人的祈願、讚頌、合掌繞行而於身體崩解的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
「不,大德!」
「村長!猶如這裡有某男子他往深湖中投入大石頭,一大群人會合後對它合掌繞行、祈願、讚頌:『親愛的石頭!浮起來!親愛的石頭!浮出來!親愛的石頭!浮到陸地上來!』村長!你怎麼想:那塊大石頭是否因一大群人的祈願、讚頌、合掌繞行而會浮起來、浮出到陸地上來?」
「不,大德!」
……………………………………………………
「村長!猶如這裡有某男子將酥、油陶瓶投入深水池,如果破裂了,那麼!所有碎片會向下降,酥、油會往上昇。如果,一大群人會合後對它合掌繞行、祈願、咒頌:『親愛的酥、油!沈下去!親愛的酥、油!沈沒!親愛的酥、油!往下流注!』村長!你怎麼想?那酥、油是否會因一大群人的祈願、讚頌、合掌繞行而沈下去、沈沒、往下流注?」
「不,大德!」
「同樣的,村長!那位男子是離殺生者、離未給予而取者、離邪淫者、離妄語者、離離間語者、離粗惡語者、離雜穢語者、不貪婪者、無瞋害心者、正見者,即使一大群人會合後對他合掌繞行、祈願、咒頌:『令這位男子的身體於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但,那位男子於身體崩解死後,還是往生到善趣、天界。」
當這麼說時,村長刀師之子對世尊這麼說:「太偉大了,大德!……(中略)從今天起,我終生皈依。」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助念與接引西方極樂世界的經懺法會
最後由 slake 於 2018-03-13, 11:58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023一個怕鬼比丘的故事
(以下的故事是由尊者阿迦曼親自所說)
這裡所說的這個故事,顯示這個比丘起初是何等的恐懼,最後變成多麼的勇敢。對於發現自己也有相同情況的人,可謂上了一課。
一個比丘在頭陀遊行中,有一次停留在一個森林區過夜,他在黃昏時到達那裡,對那個地區是個陌生人,就請問村民們有那個地方適合他暫住。他被帶到一個地方,但並未被告知那裡鄰近墳墓。第一夜,他寧靜地休息著。第二天,他看見村民們抬著一具屍體經過。後來,他們就在只有幾公尺遠的地方把他火葬了。顯然地,就在他的視線之內。當他看到被抬過的棺材時,他開始感到不舒服,但設法安慰自己說,火葬當然會在距離較遠的地方。當他後來發現火葬的柴堆,距離他坐的地方只有一段很短的距離,而遺體的燃燒就發生在他的眼前,他真是倍加害怕了-對當時所經歷的恐懼和當天夜晚即將面臨的恐懼。到了夜幕低垂時,他的恐懼已經無限度的高漲,嚴重到他幾乎不能呼吸,看起來就像快要死掉了。
當村民們已經離去了,他照樣地被自己的恐懼所折磨,不論是誦讀有關死亡的經文或是禪修都不能解救他。當他一閉上眼睛,他的前面就出現一長列的鬼魂要來拜訪他,他們的數量似乎無窮,新面孔不斷地跑進他的視野,讓他喘不過氣來。自從他出家以來,這是他所遇到過最恐怖的事了。
被這些鬼魂拜訪了幾個小時之後,他開始懷疑這些列隊圍繞在他頭上的鬼魂,會不會只是自己病態的幻象。他提醒自己,一個頭陀行比丘通常是被認為無所恐懼的,能夠面對死亡、鬼魂和任何危險。他正是一個這樣的比丘!自己怎能這樣毫無慚愧地害怕著鬼魂呢?如果他再屈服於這縈懷的恐懼,他將會玷辱了頭陀行比丘的名字。
在掙扎中,這樣鼓舞著自己,他決定走到恐懼生起的地方,面對那裡所發生的一切。穿上僧服,他出發前往火葬柴堆,那裡仍可看到屍體仍在搖曳的火光中燃燒著。只有走了幾步之後,他就不能動了,就好像他的腳突然間被釘在地上了。他的心臟砰砰地跳著,他的身體汗流夾背,就像正午炎熱的太陽正射在他的身上。他知道需要更多的力量來強迫自己向前走,他加速腳步以免他又膽怯而停止了;他知道需要更多的自制,以對抗顫抖的身心,以驅除被催眠般的妄想-他就快完了。透過純粹的意志力,他設法拉著不聽使喚的身體走向柴堆,自己想著:「不管會發生什麼事,就讓他發生吧!」但他尚未獲勝。
他吃力地呼吸著,因為他的奮力而顯露出暈眩的跡象。他設法讓自己注視著燒掉一部份的屍體。但是,當他看到因為長時間燃燒而變成白色的顱骨時,他幾乎當埸崩潰了。他制服恐懼,就在屍體前面只有幾尺的地方坐下,面對著它,把它做為禪修的主題。他強迫悸動的心去誦讀有關死亡的經文:「我必然會死,就像這個屍體。我為什麼要怕它?遲早我將要死的。恐懼有什麼用?我必定死,就像這屍體。為什麼怕它?不要害怕它!」
024流浪的狗
當他正這樣誦念著這些經文,與怕鬼的恐懼奮戰著,他聽到後面有奇怪的聲音。腳步聲!有人正朝著他走來!腳步聲並不規則,沉寂了一下,然後又開始走動。有人準備要從後面攻擊他!他完全地被恐懼攫住了,他的呼吸變得非常激烈,似乎在千鈞一髮的時刻裡,他就要跳起來奔逃,狂喊著:「有鬼啊!救命!」他設法抓緊自己,強迫自己留坐著,等著看它接下來要做什麼。他可以聽到它躡著腳尖接近他,直到只有幾公尺遠的地方,然後他突然聽到有人或什麼在咬著脆東西的聲音。「當它吃完了它的脆食,它必然會走過來,把我做為同樣的脆食,所以這是我的末日了。」他自己想著。
他再也不能克制自己了,準備站起來跑掉了,他要張開眼睛去看它是什麼,想著:「或許那是個辦法,先逃走,改天再回來跟這東西戰鬥,那總比今晚自我投降要好些!」
當他張開眼睛時,呈現在他面前的,實在令人詑異,使他為自己的愚笨和膽小啞然失笑。那準備要攻擊和吞嚥他的,竟是一隻村子裡的狗罷了,牠到處嗅聞著村民留下來供養神靈的食物!牠並未注意到任何人,連這害怕的比丘也不在意,牠只熱衷於尋找掉落在地上那些可吃的東西。
「原來全是你在恐嚇著我,」這比丘想著,為自己感到難過,想到他是多麼的懦弱,竟然不顧自己「要面對一切」的決心。如果在最後一刻,他不能用自制之法去檢查他的恐懼,那恐懼很可能已經把他逼瘋了。
「我所做的,對一個身穿(用如來果樹染成褐黃色)僧服的人而言,真是一件羞愧的事。想到因為這愚蠢的恐懼,我已經浪費了人們佈施的食物。有多少像我這樣的比丘呢?我真是污辱了佛教的名字。」
025大魔術師
因為他心中的這些想法仍然鮮明,那個比丘決心不離開那個地方,直到他能夠克服恐懼或死亡的威脅。他總認為一個這樣恐懼的比丘對大家是個不好的例子。從那時候起,他勇敢地對付自己的恐懼,日夜都停留在那個墳塚間,比較著沒有生命的屍體和他自己活著的軀體,觀察思惟著組成那些身體和自己的成份與元素。沒有了心意,一個活著的軀體就變成沒有生命了,各種元素分解了,回到它們所從來的地方。
另一個有價值的教訓是那條狗不經意地把他嚇得半死,那正是他的心,活躍地工作著,創造著一些事,事實上是很多無中生有的事,來傷害它自己。這顯示一個事實,一個人的想像是個多麼高明的魔術師,他能戲弄心意,讓它生出種種來。
「因為恐懼,我的想像幾乎導致我的死亡。」他想:「現在是我控制我的想像的時候了。這個魔術師必須予以火葬,就像已經火葬在那個柴堆裡的屍體一樣。」並且他緊記他的決心,任何時候恐懼發生了,他就無懼地捉捕它;任何地方,他的恐懼被主導著,他就無懼地前往那裡。那個晚上,沒有睡覺,他全力抓住他的恐懼。第二個晚上,用同樣的決心,跟他的恐懼作戰,最後,成功地把它「火葬」了。
這個故事是真的,它顯示一個比丘是如何無懼地跟他自己的恐懼奮戰,他設法克服了原先壓制他的恐懼,這就是住在墳塚間的利益。
附錄:
故事的主角:阿姜查
1917年,尊者阿姜查生在泰國東北一個傳統的農家,他在20歲那年在大宗派的寺院出家。在他受戒成為比丘的幾年前就開始研讀佛經和學習巴利文,而他父親的去世讓他意識到生命的無常和短暫。為了找到佛教的精隨,他開始參訪其他寺院,並詳細研究比丘的戒律,也曾短暫地參訪尊者阿迦曼(法宗派)。參訪尊者阿迦曼時,他開始在森林區和墓地練習禪修,他坦承《一個怕鬼比丘的故事》就發生在他早期禪修時。他後來還在泰國四處遊方多年。最後他回到出生地附近,一個被認為是野獸和鬼魅棲息的森林區,建立了巴篷寺。
阿姜查精進於禪修,他簡單、直接、平易近人而風趣的教導,頗有中國禪師「當頭棒喝」「公案機鋒」「言下頓悟」的大師風範,也吸引了許許多多的僧俗弟子前來追隨、參學。公元1966年,第一位西方人士蘇美多(美籍富商)來到巴篷寺出家。從那時起,前來依止阿姜查的外籍人數開始穩定地增加(歐美人士為主)。公元1975年,更由阿姜蘇美多創立了第一座專為外籍人士出家修習的僧院-Wat Pa Nanachat。1976年,阿姜查被邀請到英國弘法,由阿姜蘇美多陪同前往,其結果是建立了巴篷寺和在國外的第一座分支寺院。然後,在英國、瑞士、澳洲、紐西蘭和義大利,許多分支寺院陸續被建立起來,在英國還建立了女眾修習的道場。
公元1980年,阿姜查開始感到嚴重的頭暈和記憶力衰退。他於1981年就醫,然而因手術失敗而導致癱瘓,終生陷入植物人狀態將近11年。公元1992年,當筆者代表台灣原始佛教協會(籌備會)前往泰國東北拜訪並供養帕邦塔寺、巴篷寺、Wat Pa Nanachat…等僧團時,正逢阿姜查剛去世,但因皇室、泰國和世界各地的百萬信徒緬懷追思之情難以釋懷,都想參加葬禮,所以延至一年後的元月才舉行。由此可見阿姜查對當代南傳佛教信仰的傳播,有著何其廣闊而深遠的影響!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阿姜查拈花一笑的側寫
(以下的故事是由尊者阿迦曼親自所說)
這裡所說的這個故事,顯示這個比丘起初是何等的恐懼,最後變成多麼的勇敢。對於發現自己也有相同情況的人,可謂上了一課。
一個比丘在頭陀遊行中,有一次停留在一個森林區過夜,他在黃昏時到達那裡,對那個地區是個陌生人,就請問村民們有那個地方適合他暫住。他被帶到一個地方,但並未被告知那裡鄰近墳墓。第一夜,他寧靜地休息著。第二天,他看見村民們抬著一具屍體經過。後來,他們就在只有幾公尺遠的地方把他火葬了。顯然地,就在他的視線之內。當他看到被抬過的棺材時,他開始感到不舒服,但設法安慰自己說,火葬當然會在距離較遠的地方。當他後來發現火葬的柴堆,距離他坐的地方只有一段很短的距離,而遺體的燃燒就發生在他的眼前,他真是倍加害怕了-對當時所經歷的恐懼和當天夜晚即將面臨的恐懼。到了夜幕低垂時,他的恐懼已經無限度的高漲,嚴重到他幾乎不能呼吸,看起來就像快要死掉了。
當村民們已經離去了,他照樣地被自己的恐懼所折磨,不論是誦讀有關死亡的經文或是禪修都不能解救他。當他一閉上眼睛,他的前面就出現一長列的鬼魂要來拜訪他,他們的數量似乎無窮,新面孔不斷地跑進他的視野,讓他喘不過氣來。自從他出家以來,這是他所遇到過最恐怖的事了。
被這些鬼魂拜訪了幾個小時之後,他開始懷疑這些列隊圍繞在他頭上的鬼魂,會不會只是自己病態的幻象。他提醒自己,一個頭陀行比丘通常是被認為無所恐懼的,能夠面對死亡、鬼魂和任何危險。他正是一個這樣的比丘!自己怎能這樣毫無慚愧地害怕著鬼魂呢?如果他再屈服於這縈懷的恐懼,他將會玷辱了頭陀行比丘的名字。
在掙扎中,這樣鼓舞著自己,他決定走到恐懼生起的地方,面對那裡所發生的一切。穿上僧服,他出發前往火葬柴堆,那裡仍可看到屍體仍在搖曳的火光中燃燒著。只有走了幾步之後,他就不能動了,就好像他的腳突然間被釘在地上了。他的心臟砰砰地跳著,他的身體汗流夾背,就像正午炎熱的太陽正射在他的身上。他知道需要更多的力量來強迫自己向前走,他加速腳步以免他又膽怯而停止了;他知道需要更多的自制,以對抗顫抖的身心,以驅除被催眠般的妄想-他就快完了。透過純粹的意志力,他設法拉著不聽使喚的身體走向柴堆,自己想著:「不管會發生什麼事,就讓他發生吧!」但他尚未獲勝。
他吃力地呼吸著,因為他的奮力而顯露出暈眩的跡象。他設法讓自己注視著燒掉一部份的屍體。但是,當他看到因為長時間燃燒而變成白色的顱骨時,他幾乎當埸崩潰了。他制服恐懼,就在屍體前面只有幾尺的地方坐下,面對著它,把它做為禪修的主題。他強迫悸動的心去誦讀有關死亡的經文:「我必然會死,就像這個屍體。我為什麼要怕它?遲早我將要死的。恐懼有什麼用?我必定死,就像這屍體。為什麼怕它?不要害怕它!」
024流浪的狗
當他正這樣誦念著這些經文,與怕鬼的恐懼奮戰著,他聽到後面有奇怪的聲音。腳步聲!有人正朝著他走來!腳步聲並不規則,沉寂了一下,然後又開始走動。有人準備要從後面攻擊他!他完全地被恐懼攫住了,他的呼吸變得非常激烈,似乎在千鈞一髮的時刻裡,他就要跳起來奔逃,狂喊著:「有鬼啊!救命!」他設法抓緊自己,強迫自己留坐著,等著看它接下來要做什麼。他可以聽到它躡著腳尖接近他,直到只有幾公尺遠的地方,然後他突然聽到有人或什麼在咬著脆東西的聲音。「當它吃完了它的脆食,它必然會走過來,把我做為同樣的脆食,所以這是我的末日了。」他自己想著。
他再也不能克制自己了,準備站起來跑掉了,他要張開眼睛去看它是什麼,想著:「或許那是個辦法,先逃走,改天再回來跟這東西戰鬥,那總比今晚自我投降要好些!」
當他張開眼睛時,呈現在他面前的,實在令人詑異,使他為自己的愚笨和膽小啞然失笑。那準備要攻擊和吞嚥他的,竟是一隻村子裡的狗罷了,牠到處嗅聞著村民留下來供養神靈的食物!牠並未注意到任何人,連這害怕的比丘也不在意,牠只熱衷於尋找掉落在地上那些可吃的東西。
「原來全是你在恐嚇著我,」這比丘想著,為自己感到難過,想到他是多麼的懦弱,竟然不顧自己「要面對一切」的決心。如果在最後一刻,他不能用自制之法去檢查他的恐懼,那恐懼很可能已經把他逼瘋了。
「我所做的,對一個身穿(用如來果樹染成褐黃色)僧服的人而言,真是一件羞愧的事。想到因為這愚蠢的恐懼,我已經浪費了人們佈施的食物。有多少像我這樣的比丘呢?我真是污辱了佛教的名字。」
025大魔術師
因為他心中的這些想法仍然鮮明,那個比丘決心不離開那個地方,直到他能夠克服恐懼或死亡的威脅。他總認為一個這樣恐懼的比丘對大家是個不好的例子。從那時候起,他勇敢地對付自己的恐懼,日夜都停留在那個墳塚間,比較著沒有生命的屍體和他自己活著的軀體,觀察思惟著組成那些身體和自己的成份與元素。沒有了心意,一個活著的軀體就變成沒有生命了,各種元素分解了,回到它們所從來的地方。
另一個有價值的教訓是那條狗不經意地把他嚇得半死,那正是他的心,活躍地工作著,創造著一些事,事實上是很多無中生有的事,來傷害它自己。這顯示一個事實,一個人的想像是個多麼高明的魔術師,他能戲弄心意,讓它生出種種來。
「因為恐懼,我的想像幾乎導致我的死亡。」他想:「現在是我控制我的想像的時候了。這個魔術師必須予以火葬,就像已經火葬在那個柴堆裡的屍體一樣。」並且他緊記他的決心,任何時候恐懼發生了,他就無懼地捉捕它;任何地方,他的恐懼被主導著,他就無懼地前往那裡。那個晚上,沒有睡覺,他全力抓住他的恐懼。第二個晚上,用同樣的決心,跟他的恐懼作戰,最後,成功地把它「火葬」了。
這個故事是真的,它顯示一個比丘是如何無懼地跟他自己的恐懼奮戰,他設法克服了原先壓制他的恐懼,這就是住在墳塚間的利益。
附錄:
故事的主角:阿姜查
1917年,尊者阿姜查生在泰國東北一個傳統的農家,他在20歲那年在大宗派的寺院出家。在他受戒成為比丘的幾年前就開始研讀佛經和學習巴利文,而他父親的去世讓他意識到生命的無常和短暫。為了找到佛教的精隨,他開始參訪其他寺院,並詳細研究比丘的戒律,也曾短暫地參訪尊者阿迦曼(法宗派)。參訪尊者阿迦曼時,他開始在森林區和墓地練習禪修,他坦承《一個怕鬼比丘的故事》就發生在他早期禪修時。他後來還在泰國四處遊方多年。最後他回到出生地附近,一個被認為是野獸和鬼魅棲息的森林區,建立了巴篷寺。
阿姜查精進於禪修,他簡單、直接、平易近人而風趣的教導,頗有中國禪師「當頭棒喝」「公案機鋒」「言下頓悟」的大師風範,也吸引了許許多多的僧俗弟子前來追隨、參學。公元1966年,第一位西方人士蘇美多(美籍富商)來到巴篷寺出家。從那時起,前來依止阿姜查的外籍人數開始穩定地增加(歐美人士為主)。公元1975年,更由阿姜蘇美多創立了第一座專為外籍人士出家修習的僧院-Wat Pa Nanachat。1976年,阿姜查被邀請到英國弘法,由阿姜蘇美多陪同前往,其結果是建立了巴篷寺和在國外的第一座分支寺院。然後,在英國、瑞士、澳洲、紐西蘭和義大利,許多分支寺院陸續被建立起來,在英國還建立了女眾修習的道場。
公元1980年,阿姜查開始感到嚴重的頭暈和記憶力衰退。他於1981年就醫,然而因手術失敗而導致癱瘓,終生陷入植物人狀態將近11年。公元1992年,當筆者代表台灣原始佛教協會(籌備會)前往泰國東北拜訪並供養帕邦塔寺、巴篷寺、Wat Pa Nanachat…等僧團時,正逢阿姜查剛去世,但因皇室、泰國和世界各地的百萬信徒緬懷追思之情難以釋懷,都想參加葬禮,所以延至一年後的元月才舉行。由此可見阿姜查對當代南傳佛教信仰的傳播,有著何其廣闊而深遠的影響!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阿姜查拈花一笑的側寫
- 附加檔案
-
- Ajahn-Chah-14.jpg (14.07 KiB) 已瀏覽 37706 次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054天使對人類的態度
「天使必須感受像其他眾生的痛苦嗎?當他們的業果耗盡時,是否也知道怎樣才能達到涅槃?」尊者阿迦曼問。
「所有成佛而教導世間的佛陀們,就只教導熄滅痛苦和到達涅槃,」天使的領袖回答:「他們不教導怎樣埋在一堆痛苦之下生活。那是很明顯的,人類對於涅槃的教義是充耳不聞的,因為他們仍然專注於他們自己的玩物之中。然而,天使們已經從許多佛陀那裡聽到過涅槃的教義,而且已經銘記於內心,但他們仍未從束縳於天使境界的業力中解脫,因此仍不能超越生死的輪迴。任何眾生,只要有一絲一毫的業力在,就有某些程度的痛苦。這依業力的性質而定。」
「是否有很多人類有能力與天使溝通?」尊者阿迦曼問。
「有一些,」天使的領袖回答:「但不是很多。他們大都是隱居在曠野中的比丘,具有像您那樣賢聖性質的內在發展。也有一些在家善信能夠溝通,但他們在人數上就比比丘更少了。這些在家善信,專注於正法的修習,並且已經淨化了他們的心意。否則他們不能知道或看到天使的身體,雖然這對生活在同一境界的其他天使們是粗糙而易見的,但對人類普通的眼睛而言卻是微細得看不見的。」
「人體的氣味對你們而言,是不是令人嫌惡而不快呢?你們經常來看我,卻沒有被我身上令人不快的氣味所薰退,這是為什麼?」
「一個以法義支持生命的人類,我們決不會厭惡的,」天使的領袖回答:「這種人發出芬芳的香味,激發著虔誠的敬意,時時牽引我們走向於他。我們從未厭倦於來探視這樣的一個人,並聆聽他的開示。」
「一個罪惡人類的氣味,他規避教導和戒德,是令人作嘔的。這種人盲然不見法的價值,法是所有三界中至高無上的。他們的身體散發出一種最腐爛的和最邪惡的惡臭,沒有天使會想要和他們這類人來往。」
尊者阿迦曼對有關於肉眼所看不見眾生的敘述,一向都抓住弟子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忘記了時間的消逝和疲勞。他們經常希望也能夠像這樣,並且實際地,像他所做的一樣,做些必需的努力。每當尊者阿迦曼記起他自己或別人的前生時,這些就成了道德上的課程,就此再度燃起想要知道自己過去的渴望,以至於暫時忘了熄滅痛苦的基本目標。只有念住和智慧,才能遏止病態的渴望-把「過去」置於解脫的目標之前。如果他讓自己耽溺於那些刺激而不應重演的戲劇中的話,過去的經歷會使一個人陷入瘋狂。由此可知自制或念住伴隨著智慧的重要性。
055看不見的眾生們之天性
當尊者阿迦曼要告訴弟子們天使來訪的事時,大家都很有興趣聽,尤其是有關和人類相似的群體。他說到一個特別的群體,非常像人類的社會。鬼和魔可分為兩類,有些是惡性的,有些是善性的。如果我們把惡性的比擬在我們的世界裡,他們就叫做流氓。那些喜好暴力和擾亂安寧者,必須被監禁於我們所謂的監獄中。他們將按性別和犯罪的性質分類,分別送入擠滿相同特性的監牢裡。那裡有男流氓鬼和女流氓鬼的監牢,還有更多被判處重罪和暴力罪的流氓監牢。一看他們的容貌,就足以顯示他們,無論如何,不是任何仁慈的光輝所易於感化的。
就像人類,這些鬼也有他們自己的城市。這個特別的城市非常大,就像其他的鬼城,它也有一個領袖來監管著。那裡也有很多善性的鬼,心向於功德業。這種善鬼被普通鬼和流氓鬼所共同尊敬,因為他們積了很大的功德。在這個領域裡所見的害怕和尊敬,是出於自然的法則,而不是因為刻意奉承所佯裝的尊敬。
尊者阿迦曼說,事實上,罪惡的眾生比善良的眾生較少勢力。在鬼的世界裡也是如此,那些積有大功德的鬼,是因為在一段短時間內涉及一項不善業才生為鬼的。他們的本性中還是善多於惡的,這使他們得以管制許許多多,不像他們那麼有福報的鬼眾。在鬼的世界裡沒有特權主義,理由很簡單,因為那裡不能有。優越性的決定因素是個別的業力,沒有其他人為的規則,像人類社會中所有的那種規則,能夠存在那裡,只有業力的法則統治一切。人類的階級、世襲、出身、職位等法則,存在我們這個世界裡的,在這裡都沒有了。尊者阿迦曼所說有關這個城市的情形,要比這詳細得多,但是作者記不起他所說的全部了。
尊者阿迦曼在禪修靜坐時,會去訪問鬼國。就像人類一樣,當他們看到尊者阿迦曼時,也會互相呼叫,魚貫而出地向他敬禮。他會由他們的領袖陪同著,走過他們的街道,這領袖對他深表敬意。他們的領袖向他解釋,這些流氓鬼之所以被監禁的原因,是為了防止他們經常騷擾和妨害他人。他繼續說,人類叫他們「鬼」和「魔」(並把這個名字和每一件可怕的和討厭的事情聯結起來),實際上,他們只是另一類的有情眾生罷了,就像住在其他境界的眾生一樣。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天使必須感受像其他眾生的痛苦嗎?當他們的業果耗盡時,是否也知道怎樣才能達到涅槃?」尊者阿迦曼問。
「所有成佛而教導世間的佛陀們,就只教導熄滅痛苦和到達涅槃,」天使的領袖回答:「他們不教導怎樣埋在一堆痛苦之下生活。那是很明顯的,人類對於涅槃的教義是充耳不聞的,因為他們仍然專注於他們自己的玩物之中。然而,天使們已經從許多佛陀那裡聽到過涅槃的教義,而且已經銘記於內心,但他們仍未從束縳於天使境界的業力中解脫,因此仍不能超越生死的輪迴。任何眾生,只要有一絲一毫的業力在,就有某些程度的痛苦。這依業力的性質而定。」
「是否有很多人類有能力與天使溝通?」尊者阿迦曼問。
「有一些,」天使的領袖回答:「但不是很多。他們大都是隱居在曠野中的比丘,具有像您那樣賢聖性質的內在發展。也有一些在家善信能夠溝通,但他們在人數上就比比丘更少了。這些在家善信,專注於正法的修習,並且已經淨化了他們的心意。否則他們不能知道或看到天使的身體,雖然這對生活在同一境界的其他天使們是粗糙而易見的,但對人類普通的眼睛而言卻是微細得看不見的。」
「人體的氣味對你們而言,是不是令人嫌惡而不快呢?你們經常來看我,卻沒有被我身上令人不快的氣味所薰退,這是為什麼?」
「一個以法義支持生命的人類,我們決不會厭惡的,」天使的領袖回答:「這種人發出芬芳的香味,激發著虔誠的敬意,時時牽引我們走向於他。我們從未厭倦於來探視這樣的一個人,並聆聽他的開示。」
「一個罪惡人類的氣味,他規避教導和戒德,是令人作嘔的。這種人盲然不見法的價值,法是所有三界中至高無上的。他們的身體散發出一種最腐爛的和最邪惡的惡臭,沒有天使會想要和他們這類人來往。」
尊者阿迦曼對有關於肉眼所看不見眾生的敘述,一向都抓住弟子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忘記了時間的消逝和疲勞。他們經常希望也能夠像這樣,並且實際地,像他所做的一樣,做些必需的努力。每當尊者阿迦曼記起他自己或別人的前生時,這些就成了道德上的課程,就此再度燃起想要知道自己過去的渴望,以至於暫時忘了熄滅痛苦的基本目標。只有念住和智慧,才能遏止病態的渴望-把「過去」置於解脫的目標之前。如果他讓自己耽溺於那些刺激而不應重演的戲劇中的話,過去的經歷會使一個人陷入瘋狂。由此可知自制或念住伴隨著智慧的重要性。
055看不見的眾生們之天性
當尊者阿迦曼要告訴弟子們天使來訪的事時,大家都很有興趣聽,尤其是有關和人類相似的群體。他說到一個特別的群體,非常像人類的社會。鬼和魔可分為兩類,有些是惡性的,有些是善性的。如果我們把惡性的比擬在我們的世界裡,他們就叫做流氓。那些喜好暴力和擾亂安寧者,必須被監禁於我們所謂的監獄中。他們將按性別和犯罪的性質分類,分別送入擠滿相同特性的監牢裡。那裡有男流氓鬼和女流氓鬼的監牢,還有更多被判處重罪和暴力罪的流氓監牢。一看他們的容貌,就足以顯示他們,無論如何,不是任何仁慈的光輝所易於感化的。
就像人類,這些鬼也有他們自己的城市。這個特別的城市非常大,就像其他的鬼城,它也有一個領袖來監管著。那裡也有很多善性的鬼,心向於功德業。這種善鬼被普通鬼和流氓鬼所共同尊敬,因為他們積了很大的功德。在這個領域裡所見的害怕和尊敬,是出於自然的法則,而不是因為刻意奉承所佯裝的尊敬。
尊者阿迦曼說,事實上,罪惡的眾生比善良的眾生較少勢力。在鬼的世界裡也是如此,那些積有大功德的鬼,是因為在一段短時間內涉及一項不善業才生為鬼的。他們的本性中還是善多於惡的,這使他們得以管制許許多多,不像他們那麼有福報的鬼眾。在鬼的世界裡沒有特權主義,理由很簡單,因為那裡不能有。優越性的決定因素是個別的業力,沒有其他人為的規則,像人類社會中所有的那種規則,能夠存在那裡,只有業力的法則統治一切。人類的階級、世襲、出身、職位等法則,存在我們這個世界裡的,在這裡都沒有了。尊者阿迦曼所說有關這個城市的情形,要比這詳細得多,但是作者記不起他所說的全部了。
尊者阿迦曼在禪修靜坐時,會去訪問鬼國。就像人類一樣,當他們看到尊者阿迦曼時,也會互相呼叫,魚貫而出地向他敬禮。他會由他們的領袖陪同著,走過他們的街道,這領袖對他深表敬意。他們的領袖向他解釋,這些流氓鬼之所以被監禁的原因,是為了防止他們經常騷擾和妨害他人。他繼續說,人類叫他們「鬼」和「魔」(並把這個名字和每一件可怕的和討厭的事情聯結起來),實際上,他們只是另一類的有情眾生罷了,就像住在其他境界的眾生一樣。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063大念住和大智慧
尊者阿迦曼說,他的心意已經長久地、完全地實證於第三果(不還者),但是由於說法佈道和訓練弟子們的責任,沒有時間讓他繼續精進於究竟的果證。當他這次獨自遊行在清邁的曠野時,他完成了,還得到幾個額外的利益。環境和氣候都非常地良好,身心的狀況都很輕快,準備支持任何程度的精進,心意則警覺而做好準備。無上的法義似乎即將破曉,而痛苦的止息也不遠了。戰鬥於是趨近結束,因為強壯的法義獵犬驅迫著狡滑的煩惱狐狸進入了死角。煩惱,現在已經虛弱了,而且到了窮途末路,只等待著結束,當法義的獵犬一躍而上吃掉牠們時,縱使戰鬥尚未結束,但結果是不可轉變的。
在這個階段的開發,心裡無窮盡地具足所謂的大念住和大智慧。即使沒有任何刻意的努力去控制它們,它們的功能也不會消失。大念住和大智慧成了自動的、自發的和不間斷的,迅速地運作於處理外在和內在的情況。每一件事情都被查核和思惟過,然後超越它,每一件事都讓它留在原屬的地方。這明顯地不同於早期的開發,當時的念住和智慧必須予以刻意地培養和控制(即使用了很多力量,它的進步卻很像小孩子們在玩「蛇和梯子」的遊戲一樣,有時似乎跳躍前進得很快,有時又像被推下蛇坑,回到很久以前開始玩的地方)。這樣做,不要那樣做的命令;思惟這樣或那樣的知識和理由;怎樣適當地處理這個或那個的方法;都被嵌入於大念住和大智慧中的一部份。它們的發生不需要有意識的努力,因此,除了睡眠期間之外,它們日夜每一時刻都作用著,很像是泉水穩定地滲注於一個水孔,絕不會枯竭。
受、想、行、識的緣起者,就是觀察思惟的對象,它們的作用如靶標,念住和智慧的箭尖穿刺它們的本性。因為已經證到不還者的階段,以色蘊做為觀察思惟的主題,已經失掉它的意義了。這四個非物質的諸蘊,必須予以廣泛地和徹底地觀察思惟,諸如它們的生起、持續、消失,都證實了非我的基礎,在所謂的「男人」、「女人」或「動物」的背後,並沒有常住的實體。再重覆,在四個非物質的諸蘊中,任何一蘊,都沒有「男人」、「女人」、「動物」、「我」、「你」、「他」、「她」、「他們」或任何人在裡面(更不要提身體粗陋的物質之蘊了)。認清這項真理,必須要貫通內明或智慧,不是僅僅透過臆想或理性的知識就可以知道的。要記住,兩種知識的程度是南轅北轍,有著天淵之別的。
透過憶想(理性的層次)的認識,傾向於自我膨脹,刺激情感,分散心意,增加自我迷惑。這項事實的證據可見於許多法義的討論中,它被標記為瑣屑的爭辯、找碴尋錯、唇槍舌彈。可笑的是,所有這些都是用來擁抱煩惱而不是拋棄它們。法義討論的目標應該是捨棄煩惱,若透過世智辯聰的感性詞彙來認識這項真理,結果會造成煩惱-粗重和微細的,被壓抑的,減少的或除去的-視智慧開發的程度而定。
因為沒有煩惱能夠在完全開發的慧眼之下得以藏身,所以智慧或者應該說是念住和智慧,是摧毀煩惱最有效的武器。就是透過智慧,佛陀和他的聖弟子們才能達到正覺,絕不可能透過知覺或憶想,那不過是理性的知識、推論、臆測。這不是說知覺或憶想沒有用處,因為在開發的初期階段裡,它們是有用的引導線,但即使在初期階段,也必須小心,不要把它們誤認為就是真理本身。
佛陀和他的聖弟子們向世間所作的真理的宣示,永遠要經由智慧的開發而完成,而不僅是知覺或憶想。因此,對於修行的佛教徒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經常謹慎於憶想,絕不要認為它就是智慧。必須記住,透過知覺的認識絕不會導致任何煩惱的減少,也不能壓抑煩惱,更不要提到真正地消除它了。被憶想制服的心意,就像從前一樣,仍然被煩惱壓制著。
有一句泰國俗語說:「一座山的知識,非但不會抬高一個人,反而會把他壓下去。」為了開發智慧的用意,佛陀勸阻卡拉馬族人,不要透過臆測、推論、傳說等,去相信一個老師或教義。他勸告他們去獲取對真理的親身體驗,以便他們自己(透過智慧)能夠去認識-這是善的,那是惡的。這種知識是緣自覺知的,不需要推論、邏輯或其他人的文字保證。因為佛陀和聖弟子們並不需要仰仗任何人來做為擔保人,或是確認他們的知識。就是法的這項特性,才叫做緣自覺知,那是他們最可信賴的保證人。
尊者阿迦曼說,這個階段的修習是專注而愉快的,沒有食物或睡眠的欲望,沒有倦怠或疲勞的感覺,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心意面對煩惱豎起連續的戰鬥,沒有任何猶豫或憂懼。他沒有浪費時間,在孤獨的生活中,時間,現在完全屬於他。
離開伽地浪格寺不久,尊者阿迦曼到達一個大沼澤,名字叫做諾噢(噢字在泰語是驚喜的歡呼語,引伸為在一連串的試驗和錯誤之後,突然從迷夢中覺醒)。這裡,他的心意開始以豪華壯麗和蔚然奇觀的方式,展現它的力量,就像一匹訓練良好而生氣勃勃的馬兒,升騰而上又俯衝而下;它跑出去,到所有的識界去撿取訊息和認知景象,然後撤回來撕碎內在的煩惱,連根拔起。這就是當他受限於對別人負有責任時,長期所壓抑的能力和力量,心意連同它所有的習慣都已經被關進了有情世界的牢籠。現在,一旦門已經被打開了,它的潛能就被釋放出來了。念住和智慧的力量,變得強烈地活躍和充沛。它閃現而出去觀察三界,然後鏢射回來察看內部。它在各方面都發揮了全力,現在放棄了,現在釋然了,也放下了,再切斷,粉碎並刺穿所有殘餘的虛偽。
就像海洋裡一條力氣強盛的大魚,它沉潛,猝然攫取,帶著歡樂和喜悅演出各種特技表演。回顧背後,心意隱約看見地平線上,罪惡和危險的烏雲恐怖地凝聚著,驅策著它不計一切地為解脫而奮鬥。瞻視前方,它看到光輝和榮耀的亮光,似乎招手示意他去享受無限的知識寶藏。
尊者阿迦曼敘述了更多有關於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情節,這幾頁中是不能重述他所說的一切的。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鯨魚從大海飆射而出
尊者阿迦曼說,他的心意已經長久地、完全地實證於第三果(不還者),但是由於說法佈道和訓練弟子們的責任,沒有時間讓他繼續精進於究竟的果證。當他這次獨自遊行在清邁的曠野時,他完成了,還得到幾個額外的利益。環境和氣候都非常地良好,身心的狀況都很輕快,準備支持任何程度的精進,心意則警覺而做好準備。無上的法義似乎即將破曉,而痛苦的止息也不遠了。戰鬥於是趨近結束,因為強壯的法義獵犬驅迫著狡滑的煩惱狐狸進入了死角。煩惱,現在已經虛弱了,而且到了窮途末路,只等待著結束,當法義的獵犬一躍而上吃掉牠們時,縱使戰鬥尚未結束,但結果是不可轉變的。
在這個階段的開發,心裡無窮盡地具足所謂的大念住和大智慧。即使沒有任何刻意的努力去控制它們,它們的功能也不會消失。大念住和大智慧成了自動的、自發的和不間斷的,迅速地運作於處理外在和內在的情況。每一件事情都被查核和思惟過,然後超越它,每一件事都讓它留在原屬的地方。這明顯地不同於早期的開發,當時的念住和智慧必須予以刻意地培養和控制(即使用了很多力量,它的進步卻很像小孩子們在玩「蛇和梯子」的遊戲一樣,有時似乎跳躍前進得很快,有時又像被推下蛇坑,回到很久以前開始玩的地方)。這樣做,不要那樣做的命令;思惟這樣或那樣的知識和理由;怎樣適當地處理這個或那個的方法;都被嵌入於大念住和大智慧中的一部份。它們的發生不需要有意識的努力,因此,除了睡眠期間之外,它們日夜每一時刻都作用著,很像是泉水穩定地滲注於一個水孔,絕不會枯竭。
受、想、行、識的緣起者,就是觀察思惟的對象,它們的作用如靶標,念住和智慧的箭尖穿刺它們的本性。因為已經證到不還者的階段,以色蘊做為觀察思惟的主題,已經失掉它的意義了。這四個非物質的諸蘊,必須予以廣泛地和徹底地觀察思惟,諸如它們的生起、持續、消失,都證實了非我的基礎,在所謂的「男人」、「女人」或「動物」的背後,並沒有常住的實體。再重覆,在四個非物質的諸蘊中,任何一蘊,都沒有「男人」、「女人」、「動物」、「我」、「你」、「他」、「她」、「他們」或任何人在裡面(更不要提身體粗陋的物質之蘊了)。認清這項真理,必須要貫通內明或智慧,不是僅僅透過臆想或理性的知識就可以知道的。要記住,兩種知識的程度是南轅北轍,有著天淵之別的。
透過憶想(理性的層次)的認識,傾向於自我膨脹,刺激情感,分散心意,增加自我迷惑。這項事實的證據可見於許多法義的討論中,它被標記為瑣屑的爭辯、找碴尋錯、唇槍舌彈。可笑的是,所有這些都是用來擁抱煩惱而不是拋棄它們。法義討論的目標應該是捨棄煩惱,若透過世智辯聰的感性詞彙來認識這項真理,結果會造成煩惱-粗重和微細的,被壓抑的,減少的或除去的-視智慧開發的程度而定。
因為沒有煩惱能夠在完全開發的慧眼之下得以藏身,所以智慧或者應該說是念住和智慧,是摧毀煩惱最有效的武器。就是透過智慧,佛陀和他的聖弟子們才能達到正覺,絕不可能透過知覺或憶想,那不過是理性的知識、推論、臆測。這不是說知覺或憶想沒有用處,因為在開發的初期階段裡,它們是有用的引導線,但即使在初期階段,也必須小心,不要把它們誤認為就是真理本身。
佛陀和他的聖弟子們向世間所作的真理的宣示,永遠要經由智慧的開發而完成,而不僅是知覺或憶想。因此,對於修行的佛教徒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經常謹慎於憶想,絕不要認為它就是智慧。必須記住,透過知覺的認識絕不會導致任何煩惱的減少,也不能壓抑煩惱,更不要提到真正地消除它了。被憶想制服的心意,就像從前一樣,仍然被煩惱壓制著。
有一句泰國俗語說:「一座山的知識,非但不會抬高一個人,反而會把他壓下去。」為了開發智慧的用意,佛陀勸阻卡拉馬族人,不要透過臆測、推論、傳說等,去相信一個老師或教義。他勸告他們去獲取對真理的親身體驗,以便他們自己(透過智慧)能夠去認識-這是善的,那是惡的。這種知識是緣自覺知的,不需要推論、邏輯或其他人的文字保證。因為佛陀和聖弟子們並不需要仰仗任何人來做為擔保人,或是確認他們的知識。就是法的這項特性,才叫做緣自覺知,那是他們最可信賴的保證人。
尊者阿迦曼說,這個階段的修習是專注而愉快的,沒有食物或睡眠的欲望,沒有倦怠或疲勞的感覺,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心意面對煩惱豎起連續的戰鬥,沒有任何猶豫或憂懼。他沒有浪費時間,在孤獨的生活中,時間,現在完全屬於他。
離開伽地浪格寺不久,尊者阿迦曼到達一個大沼澤,名字叫做諾噢(噢字在泰語是驚喜的歡呼語,引伸為在一連串的試驗和錯誤之後,突然從迷夢中覺醒)。這裡,他的心意開始以豪華壯麗和蔚然奇觀的方式,展現它的力量,就像一匹訓練良好而生氣勃勃的馬兒,升騰而上又俯衝而下;它跑出去,到所有的識界去撿取訊息和認知景象,然後撤回來撕碎內在的煩惱,連根拔起。這就是當他受限於對別人負有責任時,長期所壓抑的能力和力量,心意連同它所有的習慣都已經被關進了有情世界的牢籠。現在,一旦門已經被打開了,它的潛能就被釋放出來了。念住和智慧的力量,變得強烈地活躍和充沛。它閃現而出去觀察三界,然後鏢射回來察看內部。它在各方面都發揮了全力,現在放棄了,現在釋然了,也放下了,再切斷,粉碎並刺穿所有殘餘的虛偽。
就像海洋裡一條力氣強盛的大魚,它沉潛,猝然攫取,帶著歡樂和喜悅演出各種特技表演。回顧背後,心意隱約看見地平線上,罪惡和危險的烏雲恐怖地凝聚著,驅策著它不計一切地為解脫而奮鬥。瞻視前方,它看到光輝和榮耀的亮光,似乎招手示意他去享受無限的知識寶藏。
尊者阿迦曼敘述了更多有關於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情節,這幾頁中是不能重述他所說的一切的。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鯨魚從大海飆射而出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064他究竟的果證
在他盡全力以赴之後不久,由於大念住和大智慧無窮盡地、持續地運作支持著,後來有一天晚上,他坐在山邊一棵孤獨而茂密的樹下,一塊平坦的大岩石上,專注於觀察思惟。這棵樹的四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溫和的微風給安靜的景象添加了涼爽和舒適,那是在白天他也曾偶而地去打坐的地方。不幸地,作者不知道它的真正位置,也忘了詢問和記下樹名或山名,乃至地區的名稱。心意啜飲著他的事蹟,陶醉得連細節都忘了。即使在述說之後好幾天,他精彩的故事仍不消失。作者也感到自憐,沉思著自己是否有可能達到這種果證?當時心裡並沒有想到,有一天要像現在這樣,把尊者阿迦曼的生平記錄下來。
從傍晚到後夜,尊者阿迦曼思惟著緣起法,經行禪修時和靜坐禪修時皆然,順著緣起的系列和逆著次第,向後和向前,一再又再地穿越又穿越廣大的領域-那裡無明和愛欲聚集著去創造心裡頭各種的痛苦。這是介於尊者阿迦曼戰鬥之間的最臨界點,他以大念住和大智慧,做為致命的武器出擊,而無明則以熟練的戰術著名。無明是聰明的,不只在於它的防禦調遣上,它是機巧不可捉摸的,而且在侵襲的戰略上,它能夠給他的對手發動一次一敗塗地的奇襲。當然,可以想見,這就是從無始以來,它一直統治著再生與再死的大王國,而有情眾生的心意都在它的權力掌握之中。但是在尊者阿迦曼當晚的生死奮鬥中,三界中強力而狡猾的君王,無助地被廢除了。在大念住與大智慧的大武器的無情攻擊之下,他瓦解與崩潰了。直到此時,他那不可挑戰的權威(對世俗人而言),才被尊者阿迦曼挑戰成功,他最後完全地被擊敗了。
依照尊者阿迦曼的敘述,在那時,世間似乎因為敬畏和驚奇而顫動著。在各種天界裡,天使們大聲叫出他們全心的讚美,高喊著世間現在已經又出了一個佛陀的聖弟子,他們為這件事而歡喜欲狂。然而,人類由於他們縱情於慾樂,可能並不知道,而且將不會知道,就在剛才,一個人類的心意已經證知了至上的法。
過了一陣子,當雷鳴的吶喊已經漸息了,留下來的是絕對純淨的法,沐浴著他的身心並遍覆著全世界。對他而言,它是一個令人屏息的奇蹟,以致於無法向別人描述。無論什麼慈悲和熱心教導別人,現在(暫時地)都消失了。這是因為證知了那個層次的法,是如此微妙、深奧和奇特的事實,因此大多數的人們,實際上是不可能瞭解的。獨自滿足於體驗著法的奇妙,他片刻間猶豫著是否要把訊息提供給別人。他充滿了對佛陀的感激,佛陀證知了全部的真理並為解脫而宣說正法。那個訊息是絕對地真實,在各方面都是不能反駁的。由於恭敬的感恩,他被感動得整夜都不饜足地憶念著佛陀的功德和殊勝。但是法是如此的深奧,因此,傳佈正法可能會招來無情和敵意的批評,結果,在這方向上的努力,可能傷害大於幫助別人。這就是在他發現無上正法之後,瞬間經過他心裡的想法。過了一下子,他擴大他的眼界,回顧他的修習,並視察別人的潛能。
佛陀之道是適於所有像他那樣,願意並敢於接受挑戰的人,當然會有更多這類型的人們。自從佛陀宣說那個訊息以來,就已經有過無數的弟子們,他們已經能夠證知並達到相同的法了,在佛陀無餘入滅的前、後都是如此。這是隨後的想法,讓他決定把佛陀的訊息,再度帶給那些願意熱誠而恭敬地聽受的人們。至於教導那些不願聽受或聽聞而沒有敬意或興趣的人們,是沒有什麼妙方的,他們把法視為平凡無奇,待它就像老生常談而已。只有在一連串痛苦的考驗之後,才能贏得無上法。把無價的正法消溶於汪洋中是沒有用的,就像一個人在溶解沒有價值的東西一樣,只有為了那些用心聆聽的人們,正法才得以宣說。一個醫生是為了治療病人們的痛苦才開立處方,只要他們寧願抱病過活,他們就會對醫生的勸告一直置若罔聞了。
一個以法自律的人是自足的,在各種環境下都能找到寧靜和喜樂,因為他不必依賴任何人或任何事去尋求他的福祉和安穩。沒有任何事情能打擾或煩亂一顆已經絕對地淨化了的心,它是不可動搖的。因此,尊者阿迦曼大部份的時間都寧願住在曠野裡。當機緣許可時,他時時幫助別人。正法所在之處就有寧靜和喜樂,當心意即是法義時,它本身就是喜樂和寧靜。為了表面上的成果而奮鬥,只會增加自己的痛苦。這使尊者阿迦曼在說法佈道時非常小心,決不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說法。佛陀所採用的方法,必須永遠予以尊重和追隨。這永遠是他修習的準繩,以提醒他們自己,以自制來追隨佛陀之道,於現在、將來獲得豐富的利益。
再度考慮著說法佈道和修習的方法,尊者阿迦曼再次思惟著已經了然於心的無上法,那是法的完全顯示,在那同時也是無法預料、無法想像和無法描述的。他覺得他好像已經死了,然後又再度出生一般,但如此奇特的死亡和出生,卻不能以任何已知的事物加以描述。隨著這新奇的出生而顯現的內明是前所未知而夢想不到的,縱使它與生俱來就屬於心意本身。曉悟他的內明光輝是如此不可思議和令人興奮的奇妙,一時之間讓他想起:或許沒有任何人能夠瞭解這麼難解和這麼深
奧的法。
065解脫法
尊者阿迦曼的心意天生就是極其活躍,經常喜歡特技表演,即使在他早期的修習階段也是如此。隨著最後的目標在望,它再度演出本身強烈的特別節目。當三重輪迴(英、中譯註:煩惱、行業、果報)被打破時,仍然留下它的三個圓圈環繞著(解脫心)。隨著第一圈結束時,就生起巴利語所謂的”lopo(斷除)”意即藉著它的最後功能,對於一切有情事物的執著都被斷除了。隨著第二圈結束時,就生起巴利語所謂的”vimutti(解脫)”意即藉著它的最後功能,究竟解脫已經達成。隨著第三圈結束時,就顯現了巴利語所謂的「analayo (沒有留戀和欲望)」,藉著它的最後功能指出事實,現在沒有留戀和欲望存在著。心意從那時以後成為”ekacitta(一心),ekadhamma(一法)”再沒有像有情世間的二元性了。
這是解脫法,一了百了地脫離了所有的有情事物,然後成為一體。這解脫法只發生一次,不會有兩次或更多。佛陀和他的聖弟子們知道解脫法只有一次,從此以後就成為一心和一法,再沒有更高的果證了。身心諸蘊仍然這樣保留著,就是完全沒有任何不同成份的諸蘊,它們不再是有毒的,不再有害了。在證果之後,他們一如從前那樣保持著自己,沒有任何的增減,它們仍然依照心意的指令作用,而心意現在不再執著於它們了。各自在自己的境界裡運作著,各自在自己的境界裡都一樣地真實。彼此之間再沒有衝突或掙扎,因為諸蘊都已經以它們自己的方式而得以平靜了。這個協調運作的情況,將會持續到諸蘊各自分離時。
被淨化的心意於是成為”yathipo ca nibutto(燃料耗盡)”-火熄滅盡了。
普通的語言至此已經到了它的極限,更進一步的描述成了不可能。這就是那個重要的夜晚,發生於尊者阿迦曼身上的事情,當三重輪迴的三圈之後,世間和解脫之間的界限變得很穩固(雖然世間和解脫仍要一起運作一段時間)。
當夜剩餘的時間,尊者阿迦曼悲憫自己過去的無知,使他在生死輪迴中受著無數的痛苦,不禁感傷而流淚。隨著對於二千多年前佛陀所說正法的覺悟和果證,對他而言,就像一個孤獨和疲倦的旅人,遇到了一個大水池,邀請他去啜飲它清淨而怡人的池水。他覺得,為了這個偉大的發現,即使他能夠用全部的生命來敬禮三寶,還是不能適當地表達他對佛陀和從前曾經追隨相同聖道的僧伽的感激。如果那裡有任何人曾經看過他在頂禮流淚,那個人一定會認為他悲傷極了,正在祈禱著諸神的幫助。然而這些眼淚和頂禮,只是對於曾經幫助、引導他到達最偉大的發現的佛、法、僧,表示最深摯和謙遜的感激而已。這個流淚頂禮的比丘,是一個已經在他自己的心裡認知了佛陀、佛法和僧伽的人。佛陀曾經說過:「任何人見到了法就見到了我,任何人見到了我就見到了法。」
那天晚上,地居和空居天使,聯合著,全心全意地讚美著尊者阿迦曼的果證,聲音響徹諸識界,來拜訪他並恭敬地表示他們希望聽他說法。但是因為他仍然全神貫注於無上法,並且還要一些更長的時間,他指示他們,他仍然沒空,希望他們能夠以後才來。他們瞭解他的希望並回到自己的天界,歡慶著在他證果的第一夜,就親見這位清淨天人(Visuddhideva,中譯註:諸天視尊者為淨居天的聖者)。
黎明時,在他靜坐禪修之後,尊者阿迦曼憶起昨夜所發生的奇蹟,並對經常佈施他食物的村民們表示感謝。他也感謝(在它下面靜坐禪修)那棵樹。當入村托缽的時間快到時,由於當天晚上,解脫的喜樂盈滿身心,他最初想著,當天並不需要去尋求任何食物。但因為他對那些供養食物而幫助他的村民,有著慈悲心的緣故,基於道義上的責任,他照常地走向山地部落去了。
那天對於村民有著一份特別程度的慈悲,對那些把食物放入缽裡的人、正在家裡工作的人和那些正在屋子前後院的泥地上玩耍的小孩子們,他更關心和慈悲地看著他們,然而在以往,他從未特別地去注意任何人。就連人們也都顯得很高興,當他們看到他走來的時候,都帶著禮貌的微笑。
回到山上他住的地方,他的身體沒有需要食物的徵象,因為他仍然被法味所庇護著。他既不饑餓也不疲倦,但是食物既然已經在那裡,他就食用它來維持身體的力量,身體不能長時間缺少粗食的。食物似乎沒什麼味道,它被法味所取代了。就是巴利語所謂的”Sabbarasamdhammaraso jinati”-法味勝過其他所有的味道。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火熄滅盡,寂靜清涼-涅槃
在他盡全力以赴之後不久,由於大念住和大智慧無窮盡地、持續地運作支持著,後來有一天晚上,他坐在山邊一棵孤獨而茂密的樹下,一塊平坦的大岩石上,專注於觀察思惟。這棵樹的四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溫和的微風給安靜的景象添加了涼爽和舒適,那是在白天他也曾偶而地去打坐的地方。不幸地,作者不知道它的真正位置,也忘了詢問和記下樹名或山名,乃至地區的名稱。心意啜飲著他的事蹟,陶醉得連細節都忘了。即使在述說之後好幾天,他精彩的故事仍不消失。作者也感到自憐,沉思著自己是否有可能達到這種果證?當時心裡並沒有想到,有一天要像現在這樣,把尊者阿迦曼的生平記錄下來。
從傍晚到後夜,尊者阿迦曼思惟著緣起法,經行禪修時和靜坐禪修時皆然,順著緣起的系列和逆著次第,向後和向前,一再又再地穿越又穿越廣大的領域-那裡無明和愛欲聚集著去創造心裡頭各種的痛苦。這是介於尊者阿迦曼戰鬥之間的最臨界點,他以大念住和大智慧,做為致命的武器出擊,而無明則以熟練的戰術著名。無明是聰明的,不只在於它的防禦調遣上,它是機巧不可捉摸的,而且在侵襲的戰略上,它能夠給他的對手發動一次一敗塗地的奇襲。當然,可以想見,這就是從無始以來,它一直統治著再生與再死的大王國,而有情眾生的心意都在它的權力掌握之中。但是在尊者阿迦曼當晚的生死奮鬥中,三界中強力而狡猾的君王,無助地被廢除了。在大念住與大智慧的大武器的無情攻擊之下,他瓦解與崩潰了。直到此時,他那不可挑戰的權威(對世俗人而言),才被尊者阿迦曼挑戰成功,他最後完全地被擊敗了。
依照尊者阿迦曼的敘述,在那時,世間似乎因為敬畏和驚奇而顫動著。在各種天界裡,天使們大聲叫出他們全心的讚美,高喊著世間現在已經又出了一個佛陀的聖弟子,他們為這件事而歡喜欲狂。然而,人類由於他們縱情於慾樂,可能並不知道,而且將不會知道,就在剛才,一個人類的心意已經證知了至上的法。
過了一陣子,當雷鳴的吶喊已經漸息了,留下來的是絕對純淨的法,沐浴著他的身心並遍覆著全世界。對他而言,它是一個令人屏息的奇蹟,以致於無法向別人描述。無論什麼慈悲和熱心教導別人,現在(暫時地)都消失了。這是因為證知了那個層次的法,是如此微妙、深奧和奇特的事實,因此大多數的人們,實際上是不可能瞭解的。獨自滿足於體驗著法的奇妙,他片刻間猶豫著是否要把訊息提供給別人。他充滿了對佛陀的感激,佛陀證知了全部的真理並為解脫而宣說正法。那個訊息是絕對地真實,在各方面都是不能反駁的。由於恭敬的感恩,他被感動得整夜都不饜足地憶念著佛陀的功德和殊勝。但是法是如此的深奧,因此,傳佈正法可能會招來無情和敵意的批評,結果,在這方向上的努力,可能傷害大於幫助別人。這就是在他發現無上正法之後,瞬間經過他心裡的想法。過了一下子,他擴大他的眼界,回顧他的修習,並視察別人的潛能。
佛陀之道是適於所有像他那樣,願意並敢於接受挑戰的人,當然會有更多這類型的人們。自從佛陀宣說那個訊息以來,就已經有過無數的弟子們,他們已經能夠證知並達到相同的法了,在佛陀無餘入滅的前、後都是如此。這是隨後的想法,讓他決定把佛陀的訊息,再度帶給那些願意熱誠而恭敬地聽受的人們。至於教導那些不願聽受或聽聞而沒有敬意或興趣的人們,是沒有什麼妙方的,他們把法視為平凡無奇,待它就像老生常談而已。只有在一連串痛苦的考驗之後,才能贏得無上法。把無價的正法消溶於汪洋中是沒有用的,就像一個人在溶解沒有價值的東西一樣,只有為了那些用心聆聽的人們,正法才得以宣說。一個醫生是為了治療病人們的痛苦才開立處方,只要他們寧願抱病過活,他們就會對醫生的勸告一直置若罔聞了。
一個以法自律的人是自足的,在各種環境下都能找到寧靜和喜樂,因為他不必依賴任何人或任何事去尋求他的福祉和安穩。沒有任何事情能打擾或煩亂一顆已經絕對地淨化了的心,它是不可動搖的。因此,尊者阿迦曼大部份的時間都寧願住在曠野裡。當機緣許可時,他時時幫助別人。正法所在之處就有寧靜和喜樂,當心意即是法義時,它本身就是喜樂和寧靜。為了表面上的成果而奮鬥,只會增加自己的痛苦。這使尊者阿迦曼在說法佈道時非常小心,決不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說法。佛陀所採用的方法,必須永遠予以尊重和追隨。這永遠是他修習的準繩,以提醒他們自己,以自制來追隨佛陀之道,於現在、將來獲得豐富的利益。
再度考慮著說法佈道和修習的方法,尊者阿迦曼再次思惟著已經了然於心的無上法,那是法的完全顯示,在那同時也是無法預料、無法想像和無法描述的。他覺得他好像已經死了,然後又再度出生一般,但如此奇特的死亡和出生,卻不能以任何已知的事物加以描述。隨著這新奇的出生而顯現的內明是前所未知而夢想不到的,縱使它與生俱來就屬於心意本身。曉悟他的內明光輝是如此不可思議和令人興奮的奇妙,一時之間讓他想起:或許沒有任何人能夠瞭解這麼難解和這麼深
奧的法。
065解脫法
尊者阿迦曼的心意天生就是極其活躍,經常喜歡特技表演,即使在他早期的修習階段也是如此。隨著最後的目標在望,它再度演出本身強烈的特別節目。當三重輪迴(英、中譯註:煩惱、行業、果報)被打破時,仍然留下它的三個圓圈環繞著(解脫心)。隨著第一圈結束時,就生起巴利語所謂的”lopo(斷除)”意即藉著它的最後功能,對於一切有情事物的執著都被斷除了。隨著第二圈結束時,就生起巴利語所謂的”vimutti(解脫)”意即藉著它的最後功能,究竟解脫已經達成。隨著第三圈結束時,就顯現了巴利語所謂的「analayo (沒有留戀和欲望)」,藉著它的最後功能指出事實,現在沒有留戀和欲望存在著。心意從那時以後成為”ekacitta(一心),ekadhamma(一法)”再沒有像有情世間的二元性了。
這是解脫法,一了百了地脫離了所有的有情事物,然後成為一體。這解脫法只發生一次,不會有兩次或更多。佛陀和他的聖弟子們知道解脫法只有一次,從此以後就成為一心和一法,再沒有更高的果證了。身心諸蘊仍然這樣保留著,就是完全沒有任何不同成份的諸蘊,它們不再是有毒的,不再有害了。在證果之後,他們一如從前那樣保持著自己,沒有任何的增減,它們仍然依照心意的指令作用,而心意現在不再執著於它們了。各自在自己的境界裡運作著,各自在自己的境界裡都一樣地真實。彼此之間再沒有衝突或掙扎,因為諸蘊都已經以它們自己的方式而得以平靜了。這個協調運作的情況,將會持續到諸蘊各自分離時。
被淨化的心意於是成為”yathipo ca nibutto(燃料耗盡)”-火熄滅盡了。
普通的語言至此已經到了它的極限,更進一步的描述成了不可能。這就是那個重要的夜晚,發生於尊者阿迦曼身上的事情,當三重輪迴的三圈之後,世間和解脫之間的界限變得很穩固(雖然世間和解脫仍要一起運作一段時間)。
當夜剩餘的時間,尊者阿迦曼悲憫自己過去的無知,使他在生死輪迴中受著無數的痛苦,不禁感傷而流淚。隨著對於二千多年前佛陀所說正法的覺悟和果證,對他而言,就像一個孤獨和疲倦的旅人,遇到了一個大水池,邀請他去啜飲它清淨而怡人的池水。他覺得,為了這個偉大的發現,即使他能夠用全部的生命來敬禮三寶,還是不能適當地表達他對佛陀和從前曾經追隨相同聖道的僧伽的感激。如果那裡有任何人曾經看過他在頂禮流淚,那個人一定會認為他悲傷極了,正在祈禱著諸神的幫助。然而這些眼淚和頂禮,只是對於曾經幫助、引導他到達最偉大的發現的佛、法、僧,表示最深摯和謙遜的感激而已。這個流淚頂禮的比丘,是一個已經在他自己的心裡認知了佛陀、佛法和僧伽的人。佛陀曾經說過:「任何人見到了法就見到了我,任何人見到了我就見到了法。」
那天晚上,地居和空居天使,聯合著,全心全意地讚美著尊者阿迦曼的果證,聲音響徹諸識界,來拜訪他並恭敬地表示他們希望聽他說法。但是因為他仍然全神貫注於無上法,並且還要一些更長的時間,他指示他們,他仍然沒空,希望他們能夠以後才來。他們瞭解他的希望並回到自己的天界,歡慶著在他證果的第一夜,就親見這位清淨天人(Visuddhideva,中譯註:諸天視尊者為淨居天的聖者)。
黎明時,在他靜坐禪修之後,尊者阿迦曼憶起昨夜所發生的奇蹟,並對經常佈施他食物的村民們表示感謝。他也感謝(在它下面靜坐禪修)那棵樹。當入村托缽的時間快到時,由於當天晚上,解脫的喜樂盈滿身心,他最初想著,當天並不需要去尋求任何食物。但因為他對那些供養食物而幫助他的村民,有著慈悲心的緣故,基於道義上的責任,他照常地走向山地部落去了。
那天對於村民有著一份特別程度的慈悲,對那些把食物放入缽裡的人、正在家裡工作的人和那些正在屋子前後院的泥地上玩耍的小孩子們,他更關心和慈悲地看著他們,然而在以往,他從未特別地去注意任何人。就連人們也都顯得很高興,當他們看到他走來的時候,都帶著禮貌的微笑。
回到山上他住的地方,他的身體沒有需要食物的徵象,因為他仍然被法味所庇護著。他既不饑餓也不疲倦,但是食物既然已經在那裡,他就食用它來維持身體的力量,身體不能長時間缺少粗食的。食物似乎沒什麼味道,它被法味所取代了。就是巴利語所謂的”Sabbarasamdhammaraso jinati”-法味勝過其他所有的味道。
贈書流通處: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火熄滅盡,寂靜清涼-涅槃
Re: 《尊者阿迦曼傳》及《尊者阿迦曼的禪修》簡介
我並不懷疑尊者阿迦曼的證量。
但是以下的敘述是該被檢驗的:"尊者阿迦曼悲憫自己過去的無知,使他在生死輪迴中受著無數的痛苦,不禁感傷而流淚。"
貪嗔癡已斷,何來感傷之有?無我相人相,何來自己過去?
這部書的筆法,宛如凡人修佛傳。
我們應該回憶佛陀的教導:葛拉瑪經
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十、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但是以下的敘述是該被檢驗的:"尊者阿迦曼悲憫自己過去的無知,使他在生死輪迴中受著無數的痛苦,不禁感傷而流淚。"
貪嗔癡已斷,何來感傷之有?無我相人相,何來自己過去?
這部書的筆法,宛如凡人修佛傳。
我們應該回憶佛陀的教導:葛拉瑪經
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十、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