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見各社團踴躍發心護持三寶(佛、法、僧)!
發文單位:社團法人 台灣原始佛教協會(函)
正本受文者:衛福部
副本受文者:文化部 內政部
速別:速件
機密等級: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110年5月26日
發文字號:110原始佛教字第001號
主旨:懇請專案核准「優先為台灣托缽乞食的出家人施打Covid 19 的疫苗」
說明:
1. 台灣目前有極少數本土和外籍的南傳上座部,以托缽乞食的出家人(包括比丘和十戒尼約有百餘人左右)散居於各縣市。
2. 南傳上座部的出家人必需奉行「托缽乞食」的傳統和「禁止經手金錢」的戒律,這是原始佛教信仰傳承2500年的法寶,也是華人大乘信仰2000年來所一直欠缺的佛教文化瑰寶。
3. 由於台灣疫情進入三級管制,嚴重影響這些出家人日常的維生方式,也障礙了信眾布施作福的機緣,更熄滅了宗教文化的精神明燈—世間少欲知足,正命而活的典範。(修訂版)
4. 請專案核准上述出家人憑其衣(褐紅或土黃色)、缽(鐵缽)和剃髮的出家形象(如附檔照片),或由村里長證明其為托缽乞食者,逕自到各指定醫療機構,優先免費(或由信眾付費)施打疫苗,以期儘速重燃法炬,保護珍貴文化傳承,甚感德便!
社團法人:台灣原始佛教協會(用印)
理事長:黃秀卿(用印)
協會地址:台中市西屯區西安南巷五號
聯絡人:丁秘書
聯絡電話:04-27011541
附記:
1. 感謝黃理事長和丁秘書快速處理、發送公文書。
2. 目前托缽乞食的出家人似以嘉義、南投、屏東較多,盼法友能分享並請託當地立委惠予關心此案。
圖片說明:公文與托缽乞食照片
祇園導覽
Re: 祇園導覽
閒話「抗毒茶 & 防疫茶」
2021年初,中央研究院團隊將大約3000種中草藥一一加以檢驗後,找出5種具有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潛力的藥物,薄荷和紫蘇就是其中兩項具有強力抗病毒作用的草藥。中醫師莊雅惠曾推薦:防疫期間感覺有感冒症狀的人或等待篩檢報告時,可以喝薄荷紫蘇抗毒茶。從研究資料看起來,抗毒茶的主要作用在於抑制病毒,其適用對象應屬疑似輕度感染病毒者。
除了藉助中草藥的化學成分來直接抑制病毒外,另外一條可行的途徑是間接促進身體的免疫力來排除病毒。提到自體免疫力,原理其實很簡單,日本醫學博士石原結實指出: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相反地,體溫下降1℃,免疫力少30%。體溫過低,就可能意味著你的代謝系統不太靈活。另外,從伊波拉病毒、SARS病毒、MERS原型病毒到最新爆發的新冠病毒,都有可能起源於蝙蝠。然而集各種病毒於一身的蝙蝠,為什麼能安然無恙?因為蝙蝠的正常體溫是在40℃,甚至可能還要略高一點,這使蝙蝠成為一個「百毒不侵的發燒體」。事實上,人體在發燒的過程中,也正是免疫系統正在與病毒、細菌作戰的時候。然而事與願違,2020年1月7日,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報告: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持續下降,如今人的體溫已較1851年降低了0.4℃。
石原結實博士甚至認為:逆轉癌症、病毒感染風險,就靠「提升正常體溫」一招。那麼要如何提升正常體溫?說來又是雞生蛋,蛋生雞的老生常談:均衡飲食、運動與陽光、正常睡眠,讓身體的基礎代謝率提高,體溫自然提高。不過,在飲食方面,倒是有一道「聖人の小菜」值得我們重視,那就是《論語》〈鄉黨〉篇詳細記載孔夫子的飲食內容中,有一句:「不撤薑食,不多食。」不撤薑食是說每餐的菜餚中都有一碟薑的小菜;不多食是說多食無益,甚至可能有害。記得好幾年前,原始點的張釗漢醫師曾提出薑的療法—以薑作為身體的熱源來療癒疼痛和疾病,一時風靡了兩岸的學員,幾乎造成「洛陽薑貴」的盛況,似乎也讓我們見證了這碟傳承2500年的儒家小菜,實在不容小覤!
養生行家常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值此盛夏梅雨的潮濕季節,在苦待疫苗到來之前,或許正是每餐來一碟「聖人の小菜」的最佳時機。然而,要求現代人每餐都擺上一小碟薑,似乎也不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所幸有C.V伉儷精通醫理,多年來虔誠護持三寶,施醫、施藥、贈書…不遺餘力,卻始終保持低調無言,令人讚嘆!他們善巧地運用肉桂與炙甘草等調和了薑的辛辣味和熱性,精製成一份芬芳的防疫茶粉,這已經成為我每天晨起經行前的熱茶飲,偶而也將其作為Coffee mate,似乎沒有什麼違和感。很難得的是C.V伉儷發起慈善心,要將這一份防疫茶粉餽贈給在台灣修習世尊正法律的道場、禪林、精舍和護持三寶的淨人、法人團體等。有勞護持各禪林的淨人、居士先請示住持或理事長准許後,代為統計所需總量(原則上一人一罐)並私訊告知,以便整批彙寄(恕難個別服務)。
附記:《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作者:樓中亮醫師https://blogcastle.lib.fcu.edu.tw/archives/3019
圖片說明:養生行家常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值此盛夏溽暑的梅雨季節,在苦待疫苗到來之前,何妨先來一杯防疫薑茶!
2021年初,中央研究院團隊將大約3000種中草藥一一加以檢驗後,找出5種具有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潛力的藥物,薄荷和紫蘇就是其中兩項具有強力抗病毒作用的草藥。中醫師莊雅惠曾推薦:防疫期間感覺有感冒症狀的人或等待篩檢報告時,可以喝薄荷紫蘇抗毒茶。從研究資料看起來,抗毒茶的主要作用在於抑制病毒,其適用對象應屬疑似輕度感染病毒者。
除了藉助中草藥的化學成分來直接抑制病毒外,另外一條可行的途徑是間接促進身體的免疫力來排除病毒。提到自體免疫力,原理其實很簡單,日本醫學博士石原結實指出: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相反地,體溫下降1℃,免疫力少30%。體溫過低,就可能意味著你的代謝系統不太靈活。另外,從伊波拉病毒、SARS病毒、MERS原型病毒到最新爆發的新冠病毒,都有可能起源於蝙蝠。然而集各種病毒於一身的蝙蝠,為什麼能安然無恙?因為蝙蝠的正常體溫是在40℃,甚至可能還要略高一點,這使蝙蝠成為一個「百毒不侵的發燒體」。事實上,人體在發燒的過程中,也正是免疫系統正在與病毒、細菌作戰的時候。然而事與願違,2020年1月7日,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報告: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持續下降,如今人的體溫已較1851年降低了0.4℃。
石原結實博士甚至認為:逆轉癌症、病毒感染風險,就靠「提升正常體溫」一招。那麼要如何提升正常體溫?說來又是雞生蛋,蛋生雞的老生常談:均衡飲食、運動與陽光、正常睡眠,讓身體的基礎代謝率提高,體溫自然提高。不過,在飲食方面,倒是有一道「聖人の小菜」值得我們重視,那就是《論語》〈鄉黨〉篇詳細記載孔夫子的飲食內容中,有一句:「不撤薑食,不多食。」不撤薑食是說每餐的菜餚中都有一碟薑的小菜;不多食是說多食無益,甚至可能有害。記得好幾年前,原始點的張釗漢醫師曾提出薑的療法—以薑作為身體的熱源來療癒疼痛和疾病,一時風靡了兩岸的學員,幾乎造成「洛陽薑貴」的盛況,似乎也讓我們見證了這碟傳承2500年的儒家小菜,實在不容小覤!
養生行家常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值此盛夏梅雨的潮濕季節,在苦待疫苗到來之前,或許正是每餐來一碟「聖人の小菜」的最佳時機。然而,要求現代人每餐都擺上一小碟薑,似乎也不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所幸有C.V伉儷精通醫理,多年來虔誠護持三寶,施醫、施藥、贈書…不遺餘力,卻始終保持低調無言,令人讚嘆!他們善巧地運用肉桂與炙甘草等調和了薑的辛辣味和熱性,精製成一份芬芳的防疫茶粉,這已經成為我每天晨起經行前的熱茶飲,偶而也將其作為Coffee mate,似乎沒有什麼違和感。很難得的是C.V伉儷發起慈善心,要將這一份防疫茶粉餽贈給在台灣修習世尊正法律的道場、禪林、精舍和護持三寶的淨人、法人團體等。有勞護持各禪林的淨人、居士先請示住持或理事長准許後,代為統計所需總量(原則上一人一罐)並私訊告知,以便整批彙寄(恕難個別服務)。
附記:《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作者:樓中亮醫師https://blogcastle.lib.fcu.edu.tw/archives/3019
圖片說明:養生行家常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值此盛夏溽暑的梅雨季節,在苦待疫苗到來之前,何妨先來一杯防疫薑茶!
Re: 祇園導覽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 (1)
「無我」無疑地,已經成為今日南北傳乃至原始佛教最大的共識了!無論長老比丘、大師和尚乃至居士大德,都在講經說法的時候,滔滔不絕地演繹這個議題,彷彿「無我」已經成為佛教的核心教導。近代學術論著中也不乏論述「無我」的主題。例如:
(1) 1939年,泰國上座部的佛使尊者寫成《無我》一文,最初刊行於《佛教雜誌》中,後被收錄在《佛使尊者長篇著作集》裡,重新印行。1997年由香光書鄉出版中譯本。
(2) 1978年,台灣大乘文化出版霍韜晦著《原始佛教「無我」觀念的探討》
(3) 1980/09,中國佛教社出版楊郁文、郭曇昕著《以阿含經為主之無我論的研究》
(4) 1988/10,中華佛學研究所出版楊郁文所著《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等等。其中尤以佛使比丘和楊郁文老師的著作,更是被當代佛教徒奉為圭臬的必修教材。
不過,上述各篇皇皇巨著也只是片面之語而已,我們不宜忽略不同的論述,例如:
(1) 1970年代,精通梵、巴語的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中村元,在其著作《自我と無我:インド思想と仏教の根本問題(自我與無我:印度思想與佛教的根本問題)》裡提到:「在原始佛教聖典的古層中,找不到提倡『無我』或『自我不存在』等旨趣的特別術語或文句。」(P.56頁)他在論述裡確認了原始佛教聖典裡的巴利語原義是「非我」而不是「無我」。同時他也以巴利語的詞性說明了漢譯「諸法無我」事實上也應漢譯為「諸法非我」才是正確的。
(2) 1989年,曾銀湖開始在《史念原始佛法》一書裡,以及往後出版的「法鏡室系列叢書」裡,都一再地引述《雜阿含經》裡的「無常、苦、非我」。他認為「非我」才是原始佛教的真實用語。
(3) 1999年,當代英譯巴利《相應部》的權威,美籍哲學博士比丘—菩提尊者,毫無懸念地將巴利語”Anatta”直譯成”non-self(非我)”,沒有其他意涵,諸如:”without self” “no-self” “selfless”…的其他註解或但書。
(4) 1999年,美籍泰僧譚尼沙羅尊者則在他的著作《the wings to awakening(覺醒之翼)》裡,也直接將巴利語”Anatta”譯成”not-self(非我)”。
(5) 2016年,譚尼沙羅尊者的在家弟子—台裔美籍的朱倍賢教授在「林居禪園」特別以中文發表了《非我》的專論,除了釐清「無我」與「非我」的差異之外,還詳細說明了「非我」與大乘空義的差異,乃至龍樹《中論》與八不的誤謬之處。詳見:https://4ariyasacc2.wordpress.com/....../%e9%9d....../......
上述關於「無我」與「非我」,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論述,不知您能否辨識其差異並判斷其真偽?
如果您還是猶疑不定,且讓我們再來檢視一下原始聖典漢譯《雜阿含經》和《相應部》上的經文是怎麼翻譯的?
(1)譯出「無我」的經文計有:33,34,58,64,76,110,202,262,270,273,276,575,961,972,982,984,985,1034經等,總共約18經。
(2) 譯為「非我」的經文計有:第1,2,7,8,9,10,11……1265,1266經等,總共約100經。
(3) 至於巴利漢譯的《相應部》則是現代人對照漢譯《雜阿含經》完成的,也有相似的譯文差異存在,事實上南傳教區對《相應部》的詮釋,本來就以「無我」更為普遍。
各位讀者!同一部《雜阿含經》裡為何有這麼截然不同的譯文?這實在不足為奇,其實公元435年,求那跋陀羅大師應劉宋之邀來到健康(南京)翻譯《雜阿含經》時,主要的漢譯初稿是由當時的名僧慧觀、慧嚴所領導的大型譯經團所分工完成的,若完稿後未能進行差異比對、修正、統一,那麼譯文縱有明顯的差異或矛盾,那自然也是無法避免的。
各位讀者!當您讀過南北傳的原始聖典之後,不知是否仍然猶疑不決?您覺得是否可以直接就用經文的篇數來進行表決?「無我篇:非我篇=18經:100經」所以直接判定「非我」完勝?如果覺得不能這麼輕率判定,但還是無法說出個所以然來,請不要氣餒!因為「一本《雜阿含經》或《相應部》各自翻譯、解讀」本來就是千古以來存在的事實,這也道盡了法滅之後,歷代僧團、信徒、學者與讀者的無奈。其實,說來各位難以相信,自佛陀的時代起,這是早已存在僧團裡,一個持續長達2500年的千古迷思!
各位讀者!正邪難辨,慧命關天!俗話說「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同樣的「無我、非我,一字之差,智愚立判。」作為一個有心探索真相的佛教徒,您是否願意利用中秋佳節,模仿僧伽的禪修模式,採取「獨一靜處,專精思維,不放逸住」的行動,認真地探索一下「無我」與「非我」的真相?祝大家中秋快樂,開經見法!
附記:如有興趣進一步探索、討論,歡迎點閱本人fb上的留言區。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7711057753
圖片說明:佛使比丘的著作《無我》,香光書鄉有中譯本。
「無我」無疑地,已經成為今日南北傳乃至原始佛教最大的共識了!無論長老比丘、大師和尚乃至居士大德,都在講經說法的時候,滔滔不絕地演繹這個議題,彷彿「無我」已經成為佛教的核心教導。近代學術論著中也不乏論述「無我」的主題。例如:
(1) 1939年,泰國上座部的佛使尊者寫成《無我》一文,最初刊行於《佛教雜誌》中,後被收錄在《佛使尊者長篇著作集》裡,重新印行。1997年由香光書鄉出版中譯本。
(2) 1978年,台灣大乘文化出版霍韜晦著《原始佛教「無我」觀念的探討》
(3) 1980/09,中國佛教社出版楊郁文、郭曇昕著《以阿含經為主之無我論的研究》
(4) 1988/10,中華佛學研究所出版楊郁文所著《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等等。其中尤以佛使比丘和楊郁文老師的著作,更是被當代佛教徒奉為圭臬的必修教材。
不過,上述各篇皇皇巨著也只是片面之語而已,我們不宜忽略不同的論述,例如:
(1) 1970年代,精通梵、巴語的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中村元,在其著作《自我と無我:インド思想と仏教の根本問題(自我與無我:印度思想與佛教的根本問題)》裡提到:「在原始佛教聖典的古層中,找不到提倡『無我』或『自我不存在』等旨趣的特別術語或文句。」(P.56頁)他在論述裡確認了原始佛教聖典裡的巴利語原義是「非我」而不是「無我」。同時他也以巴利語的詞性說明了漢譯「諸法無我」事實上也應漢譯為「諸法非我」才是正確的。
(2) 1989年,曾銀湖開始在《史念原始佛法》一書裡,以及往後出版的「法鏡室系列叢書」裡,都一再地引述《雜阿含經》裡的「無常、苦、非我」。他認為「非我」才是原始佛教的真實用語。
(3) 1999年,當代英譯巴利《相應部》的權威,美籍哲學博士比丘—菩提尊者,毫無懸念地將巴利語”Anatta”直譯成”non-self(非我)”,沒有其他意涵,諸如:”without self” “no-self” “selfless”…的其他註解或但書。
(4) 1999年,美籍泰僧譚尼沙羅尊者則在他的著作《the wings to awakening(覺醒之翼)》裡,也直接將巴利語”Anatta”譯成”not-self(非我)”。
(5) 2016年,譚尼沙羅尊者的在家弟子—台裔美籍的朱倍賢教授在「林居禪園」特別以中文發表了《非我》的專論,除了釐清「無我」與「非我」的差異之外,還詳細說明了「非我」與大乘空義的差異,乃至龍樹《中論》與八不的誤謬之處。詳見:https://4ariyasacc2.wordpress.com/....../%e9%9d....../......
上述關於「無我」與「非我」,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論述,不知您能否辨識其差異並判斷其真偽?
如果您還是猶疑不定,且讓我們再來檢視一下原始聖典漢譯《雜阿含經》和《相應部》上的經文是怎麼翻譯的?
(1)譯出「無我」的經文計有:33,34,58,64,76,110,202,262,270,273,276,575,961,972,982,984,985,1034經等,總共約18經。
(2) 譯為「非我」的經文計有:第1,2,7,8,9,10,11……1265,1266經等,總共約100經。
(3) 至於巴利漢譯的《相應部》則是現代人對照漢譯《雜阿含經》完成的,也有相似的譯文差異存在,事實上南傳教區對《相應部》的詮釋,本來就以「無我」更為普遍。
各位讀者!同一部《雜阿含經》裡為何有這麼截然不同的譯文?這實在不足為奇,其實公元435年,求那跋陀羅大師應劉宋之邀來到健康(南京)翻譯《雜阿含經》時,主要的漢譯初稿是由當時的名僧慧觀、慧嚴所領導的大型譯經團所分工完成的,若完稿後未能進行差異比對、修正、統一,那麼譯文縱有明顯的差異或矛盾,那自然也是無法避免的。
各位讀者!當您讀過南北傳的原始聖典之後,不知是否仍然猶疑不決?您覺得是否可以直接就用經文的篇數來進行表決?「無我篇:非我篇=18經:100經」所以直接判定「非我」完勝?如果覺得不能這麼輕率判定,但還是無法說出個所以然來,請不要氣餒!因為「一本《雜阿含經》或《相應部》各自翻譯、解讀」本來就是千古以來存在的事實,這也道盡了法滅之後,歷代僧團、信徒、學者與讀者的無奈。其實,說來各位難以相信,自佛陀的時代起,這是早已存在僧團裡,一個持續長達2500年的千古迷思!
各位讀者!正邪難辨,慧命關天!俗話說「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同樣的「無我、非我,一字之差,智愚立判。」作為一個有心探索真相的佛教徒,您是否願意利用中秋佳節,模仿僧伽的禪修模式,採取「獨一靜處,專精思維,不放逸住」的行動,認真地探索一下「無我」與「非我」的真相?祝大家中秋快樂,開經見法!
附記:如有興趣進一步探索、討論,歡迎點閱本人fb上的留言區。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7711057753
圖片說明:佛使比丘的著作《無我》,香光書鄉有中譯本。
Re: 祇園導覽
2022年元旦獻禮—法的禮物: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2)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1)》一文在我的fb上發表後,非常感謝各宗派的朋友們踴躍到留言區參與熱烈的討論,但當它被分享到各佛教社團的網站時,不論南、北傳還是藏傳社群,大約有百分之九十都拒絕轉載拙文,即使一開始被允許登載,也很快地就被下架了。我想理由應該都一樣,因為不論南、北、藏傳佛教的傳統,無論是歷代祖師大德或是當代的長老、大師、上師,乃至各社群的版主或指導老師,大都毫無疑問地認為「無我」就是佛教的核心教義之一,絕不允許有任何懷疑或毀謗。不過,在此請容我再稍作說明一下;
1. 南北傳原始聖典的漢譯(或中譯)版本中,都同時存在著被翻譯為「非我」與「無我」的經文,尤其是在漢譯《雜阿含經》裡,兩種譯法的經文數目之比更為懸殊,非我:無我=100:18。既然是依據經典所共載的用詞,那麼任何一位佛教徒都沒有理由忽視這個早已存在的差異。
2. 當一個佛教徒發心走入預流道時,他首先必須面對和挑戰的就是「斷三結」,其中尤以「身見結」更是重中之重。大家都知道所謂「身見」乃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四類我執(是我、異我、蘊在我之中、我在蘊之中)交互作用,建構(5x4)而成20種身見。這二十種身見都與「我」密切相繫,因此,一個修行人如果真想要斷除身見,那麼首先就必須弄清楚「我」的定義是什麼,換句話說,如果此生想要證入初果—斷三結的話,那麼優先解開「身見—20種我」的結使,就是無可逃避的課題。所以,與其在「見我」之前就貿然論斷「無我」,是否更應該先探討「我」的定義才合理?
3. 《相應部22.87經》:「凡見法者則見我;凡見我者則見法(Yo…dhammaṃ passati so maṃ passati; yo maṃ passati so dhammaṃ passati)」,菩提尊者英譯為”One who sees the Dhamma sees me; one who sees me sees the Dhamma”。」可見「見我」與「見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一個自認為「見法」的人,理當也有能力「見我」,而不是一味地主張「無我」就能宣稱自己已經「見法」。
4. 根據上述「見法即見我,見我即見法」的邏輯,當可推定「見無法即見無我,見無我即見無法(四聖諦)」這正是大乘《心經》所主張:「…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苦、集、滅、道」的法源依據,所以大乘教義及其信仰都是築基於「無我」的根本信念之上。
5. 基於上述理由,「無我」的命題並非只是討論經文翻譯的差異而已,更不是要挑戰南、北、藏傳大師的權威,而是它牽涉到實際修行(見法)和果證(須陀洹)的關鍵—「我」的認知問題。因此懇請各社群版主和指導老師們能夠「網」開一面,容納異見,讓更多佛教徒都有機會客觀地重新審視、思考這項差異,得以「見法」乃至「斷除身見」而證入須陀洹果。
接下來,將引述(簡要節錄)南北傳原始聖典裡的三則經文來作進一步的說明:
1. 《雜阿含104經》《相應部22.85經/焰摩迦經》:「爾時,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惡邪見,作如是言:『如我解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時,諸比丘語焰摩迦:『勿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說,汝當盡捨此惡邪見!』諸比丘說此語時,焰摩迦比丘猶執惡邪見,作如是言:『諸尊!唯此真實,異則虛妄。』」
※這篇經文是記載佛世時,有個焰摩迦比丘堅持「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當然也包括無我)」的見解,乃至被眾比丘警告:「這是毀謗佛陀的惡邪見」仍然不捨惡邪見。由此案例可知,對於一個已經身壞命終的漏盡阿羅漢尚且不能用「更無所有(包括無我)」來加以量度,更何況對那些還活生生地健在人間的阿羅漢?
2. 《雜阿含106經》…復問阿㝹羅度言:「云何,尊者!如來死後有耶?說言無記,死後無耶?說言無記,死後有無耶?非有非無耶?說言無記,云何,尊者!沙門瞿曇為不知不見耶?」…時,諸外道於阿㝹羅度所說,心不喜悅,呵罵已,從座起去。
《相應部22.86經》…外道遊行者對尊者阿奴羅度這麼說:「阿奴羅度道友!當安立最高的人、無上的人、已證得無上成就的如來時,在這四個地方安立:『死後如來存在』,或『死後如來不存在』,或『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或『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當這麼說時,尊者阿奴羅度對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這麼說:「道友!當安立最高的人、無上的人、已證得無上成就的如來時,在這四個以外的地方安立:『死後如來存在』,或『死後如來不存在』,或『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或『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這篇經文敘述佛世時的比丘阿㝹羅度曾以「四無記」或「四無記之外」來論述如來死後的狀態而招致外道的不悅乃至喝罵,後來也受到佛陀的更正和指責:「當活生生的如來在你面前時,你尚且無法描述,還能以無記之外的臆測來論述如來死後的存在與否嗎?」由此可知,如果用「有我」或「無我」來量度如來的存、歿狀態也一樣是錯誤的見解。
3. 《雜阿含961經》(相應部44.10經)…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曇!為『有我』耶?」
爾時,世尊默然不答。如是再三,爾時,世尊亦再三不答。…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彼婆蹉種出家三問,世尊何故不答?豈不增彼婆蹉種出家惡邪見,言:『沙門不能答其所問?』」
佛告阿難:「我若答言『有我』,則增彼先來邪見;若答言『無我』,彼先癡惑豈不更增癡惑:『言先有我,從今斷滅。』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謂:緣無明,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這篇經文說明了「有我」與「無我」的論述,正與外道的「常見」和「斷見」一樣,都只會增長世俗的「惡邪見」而已。
諸法友!儘管上述經文明載於南、北傳原始聖典中,可供大家隨時檢視、查閱、比對,儘管個人一再地大聲疾呼:「無我、非我,一字之差謬以千里,已造成修行人的千古遺憾。」但各宗派社群似乎完全不在意佛陀在四大教法裡所教導的「依經依律辨識真偽」的準則。所謂「依經依律」也不是只憑經典的原文或譯文來作比對而已,更應該考慮整篇經文,乃至各篇經文之間(例如上文所引述諸經),甚至貫穿整部經文,例如:整部《雜阿含經》或《相應部》所傳述的真相。奈何人微言輕,終難力挽「無我」的狂瀾。只能在此2022年元旦,再度獻上這一份法的禮物,不知法友、讀者們是否願意利用此假期,更深入地思維「無我」與「非我」的差異?是否也能親自體驗一下:「見法即見我,見我即見法」的新氣象?祝大家都能因為知法、見法而得到無量歡喜、踴躍的心境界!
附記:無我—一個持續2500年的千古迷思(1)》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無我—日本足立美術館典藏的名畫,它是日本名畫家橫山大觀於1897年的作品,他以天真無邪的孩子表達了佛教「無我」的抽象概念:天真無邪的孩子和大自然萌芽的柳葉與清澈的河面和諧相融,整個畫面都傳遞著春天的氣息。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2)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1)》一文在我的fb上發表後,非常感謝各宗派的朋友們踴躍到留言區參與熱烈的討論,但當它被分享到各佛教社團的網站時,不論南、北傳還是藏傳社群,大約有百分之九十都拒絕轉載拙文,即使一開始被允許登載,也很快地就被下架了。我想理由應該都一樣,因為不論南、北、藏傳佛教的傳統,無論是歷代祖師大德或是當代的長老、大師、上師,乃至各社群的版主或指導老師,大都毫無疑問地認為「無我」就是佛教的核心教義之一,絕不允許有任何懷疑或毀謗。不過,在此請容我再稍作說明一下;
1. 南北傳原始聖典的漢譯(或中譯)版本中,都同時存在著被翻譯為「非我」與「無我」的經文,尤其是在漢譯《雜阿含經》裡,兩種譯法的經文數目之比更為懸殊,非我:無我=100:18。既然是依據經典所共載的用詞,那麼任何一位佛教徒都沒有理由忽視這個早已存在的差異。
2. 當一個佛教徒發心走入預流道時,他首先必須面對和挑戰的就是「斷三結」,其中尤以「身見結」更是重中之重。大家都知道所謂「身見」乃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四類我執(是我、異我、蘊在我之中、我在蘊之中)交互作用,建構(5x4)而成20種身見。這二十種身見都與「我」密切相繫,因此,一個修行人如果真想要斷除身見,那麼首先就必須弄清楚「我」的定義是什麼,換句話說,如果此生想要證入初果—斷三結的話,那麼優先解開「身見—20種我」的結使,就是無可逃避的課題。所以,與其在「見我」之前就貿然論斷「無我」,是否更應該先探討「我」的定義才合理?
3. 《相應部22.87經》:「凡見法者則見我;凡見我者則見法(Yo…dhammaṃ passati so maṃ passati; yo maṃ passati so dhammaṃ passati)」,菩提尊者英譯為”One who sees the Dhamma sees me; one who sees me sees the Dhamma”。」可見「見我」與「見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一個自認為「見法」的人,理當也有能力「見我」,而不是一味地主張「無我」就能宣稱自己已經「見法」。
4. 根據上述「見法即見我,見我即見法」的邏輯,當可推定「見無法即見無我,見無我即見無法(四聖諦)」這正是大乘《心經》所主張:「…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苦、集、滅、道」的法源依據,所以大乘教義及其信仰都是築基於「無我」的根本信念之上。
5. 基於上述理由,「無我」的命題並非只是討論經文翻譯的差異而已,更不是要挑戰南、北、藏傳大師的權威,而是它牽涉到實際修行(見法)和果證(須陀洹)的關鍵—「我」的認知問題。因此懇請各社群版主和指導老師們能夠「網」開一面,容納異見,讓更多佛教徒都有機會客觀地重新審視、思考這項差異,得以「見法」乃至「斷除身見」而證入須陀洹果。
接下來,將引述(簡要節錄)南北傳原始聖典裡的三則經文來作進一步的說明:
1. 《雜阿含104經》《相應部22.85經/焰摩迦經》:「爾時,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惡邪見,作如是言:『如我解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時,諸比丘語焰摩迦:『勿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說,汝當盡捨此惡邪見!』諸比丘說此語時,焰摩迦比丘猶執惡邪見,作如是言:『諸尊!唯此真實,異則虛妄。』」
※這篇經文是記載佛世時,有個焰摩迦比丘堅持「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當然也包括無我)」的見解,乃至被眾比丘警告:「這是毀謗佛陀的惡邪見」仍然不捨惡邪見。由此案例可知,對於一個已經身壞命終的漏盡阿羅漢尚且不能用「更無所有(包括無我)」來加以量度,更何況對那些還活生生地健在人間的阿羅漢?
2. 《雜阿含106經》…復問阿㝹羅度言:「云何,尊者!如來死後有耶?說言無記,死後無耶?說言無記,死後有無耶?非有非無耶?說言無記,云何,尊者!沙門瞿曇為不知不見耶?」…時,諸外道於阿㝹羅度所說,心不喜悅,呵罵已,從座起去。
《相應部22.86經》…外道遊行者對尊者阿奴羅度這麼說:「阿奴羅度道友!當安立最高的人、無上的人、已證得無上成就的如來時,在這四個地方安立:『死後如來存在』,或『死後如來不存在』,或『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或『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當這麼說時,尊者阿奴羅度對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這麼說:「道友!當安立最高的人、無上的人、已證得無上成就的如來時,在這四個以外的地方安立:『死後如來存在』,或『死後如來不存在』,或『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或『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這篇經文敘述佛世時的比丘阿㝹羅度曾以「四無記」或「四無記之外」來論述如來死後的狀態而招致外道的不悅乃至喝罵,後來也受到佛陀的更正和指責:「當活生生的如來在你面前時,你尚且無法描述,還能以無記之外的臆測來論述如來死後的存在與否嗎?」由此可知,如果用「有我」或「無我」來量度如來的存、歿狀態也一樣是錯誤的見解。
3. 《雜阿含961經》(相應部44.10經)…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曇!為『有我』耶?」
爾時,世尊默然不答。如是再三,爾時,世尊亦再三不答。…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彼婆蹉種出家三問,世尊何故不答?豈不增彼婆蹉種出家惡邪見,言:『沙門不能答其所問?』」
佛告阿難:「我若答言『有我』,則增彼先來邪見;若答言『無我』,彼先癡惑豈不更增癡惑:『言先有我,從今斷滅。』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謂:緣無明,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這篇經文說明了「有我」與「無我」的論述,正與外道的「常見」和「斷見」一樣,都只會增長世俗的「惡邪見」而已。
諸法友!儘管上述經文明載於南、北傳原始聖典中,可供大家隨時檢視、查閱、比對,儘管個人一再地大聲疾呼:「無我、非我,一字之差謬以千里,已造成修行人的千古遺憾。」但各宗派社群似乎完全不在意佛陀在四大教法裡所教導的「依經依律辨識真偽」的準則。所謂「依經依律」也不是只憑經典的原文或譯文來作比對而已,更應該考慮整篇經文,乃至各篇經文之間(例如上文所引述諸經),甚至貫穿整部經文,例如:整部《雜阿含經》或《相應部》所傳述的真相。奈何人微言輕,終難力挽「無我」的狂瀾。只能在此2022年元旦,再度獻上這一份法的禮物,不知法友、讀者們是否願意利用此假期,更深入地思維「無我」與「非我」的差異?是否也能親自體驗一下:「見法即見我,見我即見法」的新氣象?祝大家都能因為知法、見法而得到無量歡喜、踴躍的心境界!
附記:無我—一個持續2500年的千古迷思(1)》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無我—日本足立美術館典藏的名畫,它是日本名畫家橫山大觀於1897年的作品,他以天真無邪的孩子表達了佛教「無我」的抽象概念:天真無邪的孩子和大自然萌芽的柳葉與清澈的河面和諧相融,整個畫面都傳遞著春天的氣息。
Re: 祇園導覽
2022年春節的饗宴: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3)
首先感謝各佛教社群版主「網」開一面,同意分享拙文《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2)》。我想這並不只是回應我的懇求和呼籲,而是南、北、藏傳的佛教徒都可以依據拙文中所列舉的一系列經文,迅速而且明確地捨棄了「有我(常見—認為死後仍有個永恆不滅的靈魂存在)」和「無我(斷見—認為死後一了百了,什麼也不存在)」兩個世俗極端的邪見,進而產生了「見我即見法」的辨識能力。謹在此新春佳節恭喜並隨喜各位善友知法、見法的喜悅!
「無我、有我或非我」並不只是專屬於佛教徒所必修的人生課題而已,我想無論任何宗教聖賢、王公卿相、富賈權貴、文哲理科、藝術戲曲、農工百業…乃至牢囚、逃犯等,每天都一樣,必須面對這個活生生地存在人間的「我」。然而「我」實在是個難解又令人傷透腦筋的習題,因此絕大多數人習慣專注於工作或放逸於五欲之樂,傾向以「我不思故我不在」的方式來避免面對「我」的種種麻煩;或許只有遇到重大苦惱衝擊的時候,才會偶然地想一想:「『我』到底怎麼了?」其實,我們不妨先來觀摩一下近代幾位華人政治領袖「如何處理『我』的難題?」
公元1915年前後,孫中山先生曾手書《無我》,更常以《博愛》和《大道之行》的橫幅贈送給革命同志,這正是他對「無我」的詮釋,也完整而清晰地呈現在他經常手書《禮記禮運大同篇》的條幅和橫幅上:「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公元2013年,李登輝受訪時曾表示:民主社會要學會「我是不是我的我」,領導人也是老百姓裡面的一個我,不應私心太強,不應以自我為中心。意即不為己,只為國家、百姓,這才是最重要的初衷。李登輝本身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在《為主作見證──李登輝的信仰告白》書中也有清楚表明:「我是不是我的我,我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的我。」「這樣,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裡活著。我現在活著,是藉著信上帝的兒子而活;祂愛我,為我捨命。」《新約聖經加拉太書2章20節》
公元2019年,習近平在訪問義大利的時候,曾向義大利眾議院議長表示:「自己當選國家主席,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鉅,『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公元2021年6月29日,中共慶祝建黨百年前夕,習近平首度舉行黨內最高榮譽「七一勳章」頒授儀式,再度提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論述。新華社專門作出解釋:「在習近平心中,我將無我,就是心中裝著每一個人,不負人民就是要造福每一個人。」官媒進一步解釋:「當『自我』完全融入『大我』,這樣無愧於人民的『我』,方是共產黨人的『真我』」。
各位讀者!您是否注意到了?孫中山先生和李登輝都是基督徒,偏向提倡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習近平則是傾向馬克斯唯物論的無神論者,提倡社會主義的共產黨員。儘管他們的信仰、價值觀和奉行的主義都截然不同,但身為華人政治領袖的他們都一樣重視「我」的人生課題;儘管他們分別主張「無我」、「不是我(非我)的我」和「我將無我」,三者的用字都有所差異;儘管孫文用「博愛、天下為公來詮釋『無我』」,李登輝用「我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的我來詮釋『非我』」,習近平則用「不負人民來詮釋『無我』」,三種詮釋的詞彙也都有差異,但它們的意涵卻是一致地指向「無私」,這也代表了近代華人政治領袖闡釋「無我」命題的典型答案。各位讀者!您是否認為這就是標準答案?
接下來,讓我們再來看看世間文哲理科、農工百業等如何面對或詮釋「我」的課題:
1. 公元1959年,台灣雲林麥寮鄉發生轟動冥陽兩界的「借屍還魂事件」:37歲的臨終婦人吳林罔腰原本是傳統的鄉下婦女,只會說台語,不識字但精通廚藝,殺雞宰鴨則是日常家務事,但體弱多病。奄奄一息之後竟然奇蹟式地復活,宣稱自己是金門17歲少女朱秀華,因逃避砲戰而飄流於海上,被台西漁民劫財後推落海中。亡命後,經由神明幫助,得以前來借吳婦身體還魂。她的身體於是日轉強健,開始能做粗重的工作,喜歡穿著白底紅綠點花的短衣,從前習慣穿裙子也變成改穿褲子,有如當時外省女子的裝束一般,走路也顯現出少女般的阿娜體態。但她吃素、不殺生、廚藝生疏。此外,竟能識字、還懂會計、記帳,也會說國語,但原先「雲林海口腔的台語」已經變調成「廈門腔的閩南話(金門音)」。公元2018年5月23日,朱秀華還魂入住60年的吳林罔腰因器官衰竭過世,享壽97歲。朱秀華作出了巧妙的安排:「墓碑上刻吳林罔腰」,「朱秀華的牌位則安奉於麥寮成德堂」各位讀者!您認為這整個事件中到底誰才是主角?誰才是真正的「我」?是朱秀華?還是吳林罔腰?還是都不是?
2. 公元1960年,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精神病學系的史蒂文森教授(Ian Pretyman Stevenson,1918-2007)兼系主任正達到學術生涯的頂峰時,因負責該系的「人格研究組」而讓他得以全力投入「輪迴轉世」的研究。他孜孜不倦地奔波於世界各地,收集、整理和驗證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案例長達40多年,累計探查3000多個案例,迄今這項研究仍在多個國家繼續進行。他的代表作有:《二十案例示輪迴》《輪迴轉世與生物學:對胎記和先天缺陷成因的一種新解》、《歐洲輪迴案例》等。無獨有偶地,現今大陸湖南通道縣的坪陽鄉(約有7000多人口),也發現了110多個輪迴轉世的案例,幾乎成了當代「再生人的最大聚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則是一名叫石爽任(人)的侗族婦女,與其他土生土長的侗族人不同的是,石爽任不僅能聽懂漢語,還能與記者用漢語交談,她說:「前世我是漢族人」。她不僅記得自己前世的名字叫「姚家安」,還記得自己是哪裡人、住在哪裡、前世是怎麼死的,甚至連死亡和轉世時的細節都記得。各位讀者!您認為在輪迴轉世過程中,能夠逃脫 #孟婆客棧 的主角到底是誰?誰才是真正的「我」?姚家安?石爽任?「我」究竟是男?還是女?還是無性別?還是都不是?如果「無我」又要如何連貫前世今生?
3. 公元1982年起,一位曾在常青籐名校—耶魯和哥倫比亞大學受過正規訓練的醫生,權威的心理醫學教授,也是堅決的無神論者—布萊恩‧魏斯(Brian L. Weiss)開始透過催眠技術,陸續喚起一名叫凱瑟琳的女子看到生生世世輪迴轉生的實況,進而讓她自己明瞭並療癒了今生纏困經年的各種身心疾病,也徹底改變了魏斯博士的人生,並因此發表了轟動世界的一本暢銷書─《前世今生》。日後,當他重溫哥倫比亞大學念一年級《比較宗教學》的課本時,才發現原來在《聖經》舊約和新約全書中,確實都曾提到「輪迴轉世」;但到了公元325年時,羅馬的康斯坦丁大帝和他的母親海倫娜,才將新約中關於輪迴轉世的內容刪除了。2008年,他又出版了新書《一個靈魂,多次轉生》一書。各位讀者!您認為在凱瑟琳86次整個輪迴轉世的漫長旅程中,到底誰才是輪迴(Reincarnation)的主角?誰才是真正的「我」?R0(開始轉世之前)的「我」又是誰?R1(第一世輪迴)的「我」又是誰? R2呢? R3呢?…還有R86呢?那麼,接下來還會不會有R87?R88?…乃至R∝(無限個轉世的我)?魏斯給出了他的答案:「一個靈魂,多次轉生」?各位讀者!您認同這個答案嗎?真的有這麼一個永恆的「我」存在嗎?
諸位讀者!上述幾位政治領袖、醫學教授、台灣麥寮海邊的婦女、湖南平陽的侗族人、美國的摩登女士以及世界各地的3000案例等,他們各自以「我」的身體、感受、思想、言行與意識(五蘊:色、受、想、行、識),演繹了一齣又一齣精彩而動人的,有關於「我」的生死大戲。值此新春佳節,您是否也願意「獨一靜處,專精思維,不放逸住」,認真地審視此時、此地的「我」,然後試著再思考一下,未來「我」的劇情要如何發展呢?各位讀者!您是否願意在飽餐春節的饗宴之餘,也細細地咀嚼「無我特餐(1)(2)(3)」的三道菜餚?進而品嚐一下「我、無我和非我」的酸甜苦辣味?看看能否體驗「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的美味?祝您「心」春安泰!(slake2022年除夕於台中)
附記: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三位華人領袖所奉持的政經圭臬—「無我」與「非我—不是我」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3)
首先感謝各佛教社群版主「網」開一面,同意分享拙文《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2)》。我想這並不只是回應我的懇求和呼籲,而是南、北、藏傳的佛教徒都可以依據拙文中所列舉的一系列經文,迅速而且明確地捨棄了「有我(常見—認為死後仍有個永恆不滅的靈魂存在)」和「無我(斷見—認為死後一了百了,什麼也不存在)」兩個世俗極端的邪見,進而產生了「見我即見法」的辨識能力。謹在此新春佳節恭喜並隨喜各位善友知法、見法的喜悅!
「無我、有我或非我」並不只是專屬於佛教徒所必修的人生課題而已,我想無論任何宗教聖賢、王公卿相、富賈權貴、文哲理科、藝術戲曲、農工百業…乃至牢囚、逃犯等,每天都一樣,必須面對這個活生生地存在人間的「我」。然而「我」實在是個難解又令人傷透腦筋的習題,因此絕大多數人習慣專注於工作或放逸於五欲之樂,傾向以「我不思故我不在」的方式來避免面對「我」的種種麻煩;或許只有遇到重大苦惱衝擊的時候,才會偶然地想一想:「『我』到底怎麼了?」其實,我們不妨先來觀摩一下近代幾位華人政治領袖「如何處理『我』的難題?」
公元1915年前後,孫中山先生曾手書《無我》,更常以《博愛》和《大道之行》的橫幅贈送給革命同志,這正是他對「無我」的詮釋,也完整而清晰地呈現在他經常手書《禮記禮運大同篇》的條幅和橫幅上:「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公元2013年,李登輝受訪時曾表示:民主社會要學會「我是不是我的我」,領導人也是老百姓裡面的一個我,不應私心太強,不應以自我為中心。意即不為己,只為國家、百姓,這才是最重要的初衷。李登輝本身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在《為主作見證──李登輝的信仰告白》書中也有清楚表明:「我是不是我的我,我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的我。」「這樣,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裡活著。我現在活著,是藉著信上帝的兒子而活;祂愛我,為我捨命。」《新約聖經加拉太書2章20節》
公元2019年,習近平在訪問義大利的時候,曾向義大利眾議院議長表示:「自己當選國家主席,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鉅,『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公元2021年6月29日,中共慶祝建黨百年前夕,習近平首度舉行黨內最高榮譽「七一勳章」頒授儀式,再度提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論述。新華社專門作出解釋:「在習近平心中,我將無我,就是心中裝著每一個人,不負人民就是要造福每一個人。」官媒進一步解釋:「當『自我』完全融入『大我』,這樣無愧於人民的『我』,方是共產黨人的『真我』」。
各位讀者!您是否注意到了?孫中山先生和李登輝都是基督徒,偏向提倡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習近平則是傾向馬克斯唯物論的無神論者,提倡社會主義的共產黨員。儘管他們的信仰、價值觀和奉行的主義都截然不同,但身為華人政治領袖的他們都一樣重視「我」的人生課題;儘管他們分別主張「無我」、「不是我(非我)的我」和「我將無我」,三者的用字都有所差異;儘管孫文用「博愛、天下為公來詮釋『無我』」,李登輝用「我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的我來詮釋『非我』」,習近平則用「不負人民來詮釋『無我』」,三種詮釋的詞彙也都有差異,但它們的意涵卻是一致地指向「無私」,這也代表了近代華人政治領袖闡釋「無我」命題的典型答案。各位讀者!您是否認為這就是標準答案?
接下來,讓我們再來看看世間文哲理科、農工百業等如何面對或詮釋「我」的課題:
1. 公元1959年,台灣雲林麥寮鄉發生轟動冥陽兩界的「借屍還魂事件」:37歲的臨終婦人吳林罔腰原本是傳統的鄉下婦女,只會說台語,不識字但精通廚藝,殺雞宰鴨則是日常家務事,但體弱多病。奄奄一息之後竟然奇蹟式地復活,宣稱自己是金門17歲少女朱秀華,因逃避砲戰而飄流於海上,被台西漁民劫財後推落海中。亡命後,經由神明幫助,得以前來借吳婦身體還魂。她的身體於是日轉強健,開始能做粗重的工作,喜歡穿著白底紅綠點花的短衣,從前習慣穿裙子也變成改穿褲子,有如當時外省女子的裝束一般,走路也顯現出少女般的阿娜體態。但她吃素、不殺生、廚藝生疏。此外,竟能識字、還懂會計、記帳,也會說國語,但原先「雲林海口腔的台語」已經變調成「廈門腔的閩南話(金門音)」。公元2018年5月23日,朱秀華還魂入住60年的吳林罔腰因器官衰竭過世,享壽97歲。朱秀華作出了巧妙的安排:「墓碑上刻吳林罔腰」,「朱秀華的牌位則安奉於麥寮成德堂」各位讀者!您認為這整個事件中到底誰才是主角?誰才是真正的「我」?是朱秀華?還是吳林罔腰?還是都不是?
2. 公元1960年,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精神病學系的史蒂文森教授(Ian Pretyman Stevenson,1918-2007)兼系主任正達到學術生涯的頂峰時,因負責該系的「人格研究組」而讓他得以全力投入「輪迴轉世」的研究。他孜孜不倦地奔波於世界各地,收集、整理和驗證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案例長達40多年,累計探查3000多個案例,迄今這項研究仍在多個國家繼續進行。他的代表作有:《二十案例示輪迴》《輪迴轉世與生物學:對胎記和先天缺陷成因的一種新解》、《歐洲輪迴案例》等。無獨有偶地,現今大陸湖南通道縣的坪陽鄉(約有7000多人口),也發現了110多個輪迴轉世的案例,幾乎成了當代「再生人的最大聚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則是一名叫石爽任(人)的侗族婦女,與其他土生土長的侗族人不同的是,石爽任不僅能聽懂漢語,還能與記者用漢語交談,她說:「前世我是漢族人」。她不僅記得自己前世的名字叫「姚家安」,還記得自己是哪裡人、住在哪裡、前世是怎麼死的,甚至連死亡和轉世時的細節都記得。各位讀者!您認為在輪迴轉世過程中,能夠逃脫 #孟婆客棧 的主角到底是誰?誰才是真正的「我」?姚家安?石爽任?「我」究竟是男?還是女?還是無性別?還是都不是?如果「無我」又要如何連貫前世今生?
3. 公元1982年起,一位曾在常青籐名校—耶魯和哥倫比亞大學受過正規訓練的醫生,權威的心理醫學教授,也是堅決的無神論者—布萊恩‧魏斯(Brian L. Weiss)開始透過催眠技術,陸續喚起一名叫凱瑟琳的女子看到生生世世輪迴轉生的實況,進而讓她自己明瞭並療癒了今生纏困經年的各種身心疾病,也徹底改變了魏斯博士的人生,並因此發表了轟動世界的一本暢銷書─《前世今生》。日後,當他重溫哥倫比亞大學念一年級《比較宗教學》的課本時,才發現原來在《聖經》舊約和新約全書中,確實都曾提到「輪迴轉世」;但到了公元325年時,羅馬的康斯坦丁大帝和他的母親海倫娜,才將新約中關於輪迴轉世的內容刪除了。2008年,他又出版了新書《一個靈魂,多次轉生》一書。各位讀者!您認為在凱瑟琳86次整個輪迴轉世的漫長旅程中,到底誰才是輪迴(Reincarnation)的主角?誰才是真正的「我」?R0(開始轉世之前)的「我」又是誰?R1(第一世輪迴)的「我」又是誰? R2呢? R3呢?…還有R86呢?那麼,接下來還會不會有R87?R88?…乃至R∝(無限個轉世的我)?魏斯給出了他的答案:「一個靈魂,多次轉生」?各位讀者!您認同這個答案嗎?真的有這麼一個永恆的「我」存在嗎?
諸位讀者!上述幾位政治領袖、醫學教授、台灣麥寮海邊的婦女、湖南平陽的侗族人、美國的摩登女士以及世界各地的3000案例等,他們各自以「我」的身體、感受、思想、言行與意識(五蘊:色、受、想、行、識),演繹了一齣又一齣精彩而動人的,有關於「我」的生死大戲。值此新春佳節,您是否也願意「獨一靜處,專精思維,不放逸住」,認真地審視此時、此地的「我」,然後試著再思考一下,未來「我」的劇情要如何發展呢?各位讀者!您是否願意在飽餐春節的饗宴之餘,也細細地咀嚼「無我特餐(1)(2)(3)」的三道菜餚?進而品嚐一下「我、無我和非我」的酸甜苦辣味?看看能否體驗「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的美味?祝您「心」春安泰!(slake2022年除夕於台中)
附記: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三位華人領袖所奉持的政經圭臬—「無我」與「非我—不是我」
Re: 祇園導覽
2022年寒食節的簡餐—四色拼盤+冷飯酸麵: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4)
通常清明節的前一日(4/4)被稱為「寒食節」,其典故大致如下: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報答昔日介子(之)推割股療飢的恩情而想加以封賞。之推隱居山中,使臣遍尋不著,竟擅自放火燒山以逼其出,但之推母子卻寧願抱著槐樹而被燒死。故《寒食詩》云:「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且讓我們一起來緬懷一位素人淡泊而堅毅的節操—寧守隱士份際而不願浮沈宦海紅塵。
值此寒食紀念高人的時節,且讓我再度從南北傳原始聖典中端出「四色拼盤」搭配「冷飯酸麵」做成的簡餐來招待各位讀者,請大家仔細品嚐看看滋味如何?
四色拼盤的食譜係根據《雜阿含58經》的四段經文:
一、 白色(純淨):佛陀詳細解釋「非我」的道理(經文如下)
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疾得漏盡。」
二、 黑色(邪惡):某比丘心懷惡邪見,將「非我」扭曲為「無我」進而質疑佛陀教導無我並不符合業報的法則(經文如下)
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明㲉,起惡邪見而作是念:
「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三、 紅色(嚴厲):佛陀以他心通知道比丘心懷惡邪見而予以嚴厲斥責(經文如下)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若有愚癡人,無智、明而作是念:『若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作無我業,誰當受報?』
四、 綠色(平和):佛陀再度重申先前的解釋(經文如下)
如是所疑,先以解釋,彼云何?比丘!色為常耶?為非常耶?……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在南傳《相應部22:82經》《中部109經》也有相應的「四色拼盤」,其中黑色(2)的味道較清淡,但紅色(3)則更辛辣,請讀者仔細品嚐看看:
(2)某比丘心裡生起「無我」的知見(經文如下)
當時,某位比丘的心中生起了這樣的深思:「先生!像這樣,色是無我的;受……想……行……識是無我的,怎樣的我將被無我所作的業觸及呢?」
(3)佛陀對該比丘加以嚴厲的斥責(經文如下)
那時,世尊以其心知那位比丘心中的深思後,召喚比丘們:「……這裡,某一類無用的男子,無智、進入了無明、被渴愛所支配的心,可能會認為自己勝過老師的教導……」
事實上,在佛教經律裡也記載著一則有關於「冷飯酸麵」的故事,敘述佛門叛徒提婆達多(因提倡、堅持素食主義等五項苦行而造成破僧壞法),曾在他獲得神通之後,以種種神變譁眾取寵,作為爭取名聞利養的手段,因而嬴得阿闍世王和滿朝權貴豐厚的供養—日日以500鍋的美食供養提婆達多和他的徒眾。相對的,那些謹守份際而托缽乞食的長老比丘們卻只能乞得「冷飯酸麵」等寒涼、簡陋的食物。2000年來,這些一直主張並闡揚「無我」空義的祖師大德和長老比丘們,正如《相應部22:82經》裡佛陀嚴厲的斥責:「這一類無用(菩提尊者英譯senseless:荒謬無稽)的男子,無智、進入了無明、被渴愛所支配的心,可能會認為自己勝過老師的教導。」這不就像當年提婆達多提倡、堅持素食主義而不惜叛離佛陀與僧團而造成破僧壞法的事件嗎?但他們反而都持續嬴得了歷代帝王、公侯、學者、文人、雅士乃至廣大信徒的推崇、讚頌與虔誠的供養,卻刻意忽略了「四色拼盤」中明白呈現著「非我」的真材實料,更完全無視於那些長年隱居於山間林下,謹守依遠離、依離欲的份際而奉行著原始經律,始終不願阿諛素食和盲從無我的流風而違背僧殘重戒的長老比丘了!
時雨紛紛,塚煙裊裊,寒食入口,四色映心。懇請大家在品嚐這碟四色拼盤和冷飯酸麵的簡餐之餘,切莫再讓森林裡的黃鐘(千年褐鉢)長期被毀棄,卻任由市井裡的瓦釜(500鍋美食)繼續雷鳴!惟願大家清明在躬,明辨非法非律,知法、見法乃至證得法眼淨!(slake2022/04/01於台中)
PS.無我與非我,僅是一字之差而已,佛陀為何給予這麽嚴厲的斥責?有些讀者可能被嚇壞了,然而一字之差卻關係到整個因緣的法則,不知您是否能體會到其關鍵之處?
圖片說明:佛門叛徒提婆達多(因提倡、堅持素食主義等五項苦行而造成破僧壞法),曾在他獲得神通之後,以種種神變譁眾取寵,作為爭取名聞利養的手段,因而嬴得阿闍世王和滿朝權貴豐厚的供養—日日以500鍋的美食供養提婆達多和他的徒眾。相對的,那些謹守份際而托缽乞食的長老比丘們卻只能乞得「冷飯酸麵」等寒涼、粗陋的食物。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4)
通常清明節的前一日(4/4)被稱為「寒食節」,其典故大致如下: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報答昔日介子(之)推割股療飢的恩情而想加以封賞。之推隱居山中,使臣遍尋不著,竟擅自放火燒山以逼其出,但之推母子卻寧願抱著槐樹而被燒死。故《寒食詩》云:「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且讓我們一起來緬懷一位素人淡泊而堅毅的節操—寧守隱士份際而不願浮沈宦海紅塵。
值此寒食紀念高人的時節,且讓我再度從南北傳原始聖典中端出「四色拼盤」搭配「冷飯酸麵」做成的簡餐來招待各位讀者,請大家仔細品嚐看看滋味如何?
四色拼盤的食譜係根據《雜阿含58經》的四段經文:
一、 白色(純淨):佛陀詳細解釋「非我」的道理(經文如下)
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疾得漏盡。」
二、 黑色(邪惡):某比丘心懷惡邪見,將「非我」扭曲為「無我」進而質疑佛陀教導無我並不符合業報的法則(經文如下)
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明㲉,起惡邪見而作是念:
「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三、 紅色(嚴厲):佛陀以他心通知道比丘心懷惡邪見而予以嚴厲斥責(經文如下)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若有愚癡人,無智、明而作是念:『若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作無我業,誰當受報?』
四、 綠色(平和):佛陀再度重申先前的解釋(經文如下)
如是所疑,先以解釋,彼云何?比丘!色為常耶?為非常耶?……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在南傳《相應部22:82經》《中部109經》也有相應的「四色拼盤」,其中黑色(2)的味道較清淡,但紅色(3)則更辛辣,請讀者仔細品嚐看看:
(2)某比丘心裡生起「無我」的知見(經文如下)
當時,某位比丘的心中生起了這樣的深思:「先生!像這樣,色是無我的;受……想……行……識是無我的,怎樣的我將被無我所作的業觸及呢?」
(3)佛陀對該比丘加以嚴厲的斥責(經文如下)
那時,世尊以其心知那位比丘心中的深思後,召喚比丘們:「……這裡,某一類無用的男子,無智、進入了無明、被渴愛所支配的心,可能會認為自己勝過老師的教導……」
事實上,在佛教經律裡也記載著一則有關於「冷飯酸麵」的故事,敘述佛門叛徒提婆達多(因提倡、堅持素食主義等五項苦行而造成破僧壞法),曾在他獲得神通之後,以種種神變譁眾取寵,作為爭取名聞利養的手段,因而嬴得阿闍世王和滿朝權貴豐厚的供養—日日以500鍋的美食供養提婆達多和他的徒眾。相對的,那些謹守份際而托缽乞食的長老比丘們卻只能乞得「冷飯酸麵」等寒涼、簡陋的食物。2000年來,這些一直主張並闡揚「無我」空義的祖師大德和長老比丘們,正如《相應部22:82經》裡佛陀嚴厲的斥責:「這一類無用(菩提尊者英譯senseless:荒謬無稽)的男子,無智、進入了無明、被渴愛所支配的心,可能會認為自己勝過老師的教導。」這不就像當年提婆達多提倡、堅持素食主義而不惜叛離佛陀與僧團而造成破僧壞法的事件嗎?但他們反而都持續嬴得了歷代帝王、公侯、學者、文人、雅士乃至廣大信徒的推崇、讚頌與虔誠的供養,卻刻意忽略了「四色拼盤」中明白呈現著「非我」的真材實料,更完全無視於那些長年隱居於山間林下,謹守依遠離、依離欲的份際而奉行著原始經律,始終不願阿諛素食和盲從無我的流風而違背僧殘重戒的長老比丘了!
時雨紛紛,塚煙裊裊,寒食入口,四色映心。懇請大家在品嚐這碟四色拼盤和冷飯酸麵的簡餐之餘,切莫再讓森林裡的黃鐘(千年褐鉢)長期被毀棄,卻任由市井裡的瓦釜(500鍋美食)繼續雷鳴!惟願大家清明在躬,明辨非法非律,知法、見法乃至證得法眼淨!(slake2022/04/01於台中)
PS.無我與非我,僅是一字之差而已,佛陀為何給予這麽嚴厲的斥責?有些讀者可能被嚇壞了,然而一字之差卻關係到整個因緣的法則,不知您是否能體會到其關鍵之處?
圖片說明:佛門叛徒提婆達多(因提倡、堅持素食主義等五項苦行而造成破僧壞法),曾在他獲得神通之後,以種種神變譁眾取寵,作為爭取名聞利養的手段,因而嬴得阿闍世王和滿朝權貴豐厚的供養—日日以500鍋的美食供養提婆達多和他的徒眾。相對的,那些謹守份際而托缽乞食的長老比丘們卻只能乞得「冷飯酸麵」等寒涼、粗陋的食物。
最後由 slake 於 2023-04-01, 11:06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Re: 祇園導覽
2022年端午節的下午茶—錫蘭紅茶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5)
端午家家粽香滿溢之餘,且讓我再從南北傳的原始聖典中,端出三款風味的錫蘭紅茶來招待各位!
1.《雜阿含961經》原產地:錫蘭無畏山寺,品種:梵語
佛告阿難:「我若答言『有我』,則增彼先來邪見;若答言『無我』,彼先癡惑豈不更增癡惑:『言先有我,從今斷滅。』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
2.《別譯雜阿含195經》原產地:錫蘭無畏山寺,品種:梵語
佛告阿難:「於先昔彼問一切諸法,若有我者,吾可答彼犢子所問,吾於昔時,寧可不於一切經說無我耶?以無我故,答彼所問,則違道理,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無我故,云何以我而答於彼?若然者,將更增彼昔來愚惑。
復次,阿難!若說有我,即墮常見;若說無我,即墮斷見,如來說法,捨離二邊,會於中道……」
3.《相應部S44.10經》原產地:錫蘭大寺,品種:巴利語(莊春江工作站中譯)
「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有我』,如果解答為『有我』時,阿難!這會與那些恆常論的沙門、婆羅門在一起;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無我』,如果解答為『無我』時,阿難!這會與那些斷滅論的沙門、婆羅門在一起;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有我』,如果解答為『有我』時,阿難!這是否會與我生起的『一切法是無我』之智隨順呢?」
※這三篇由不同部派所傳承、用不同的梵、巴語文分別傳誦、書寫,而在不同時代的漢、中譯者轉譯之下,所有經文都一致而明確地說明了「有我」與「無我」的論述,與外道的「常見」和「斷見」一樣,都違背了佛陀所教導的中道—因緣法,只會增長世間的愚癡和迷惑而已。然而譯文中卻又出現了嚴重自相矛盾的用詞:
1.《別譯雜阿含195經》古代漢譯出現「一切法皆無我故,云何以我而答於彼?」
2.《相應部S44.10經》現代中譯出現「如果解答為『有我』時,阿難!這是否會與我生起的『一切法是無我』之智隨順呢?」
3. 雖然對應的《雜阿含961經》並未出現這句譯文,但在《雜阿含262,273經》裡一樣出現「一切法無我」和「此諸法無我」的譯文。
對應的經文裡,佛陀明明才開示說「無我是斷(滅)見」,怎麼又接著說「一切法無我」是佛陀的教導呢?
(1) 難道是佛陀的說法產生了自我矛盾?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佛陀就不能被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明行足」、「世間解」或「天人師」了,更不可能得到世間智者的尊敬與追隨。
(2) 是否歷代僧團在傳誦、書寫的過程中產生了失誤?但原始聖典都是在正法住世500年期間,由可信賴的聲聞僧團嚴謹地分工傳誦、記載佛陀的言音,仍然具有相當高的可信賴度,雖然局部的遺漏、失序、差異等在所難免,但三個部派都在「一切法」的核心教義上,發生傳誦、書寫矛盾的概率應該是微乎其微!
基於對佛法僧的基本信念和信賴度,排除上面兩個因素之後,最有可能產生矛盾的原因應該是出在法滅之後,各宗派的論師、譯師競相在論述、轉譯原始聖典的過程中發生了問題,尤其是梵文《雜阿含經》的論注和漢譯:
(1) 公元約270~350年間(法滅300年後),大乘彌勒菩薩編輯梵文版的《瑜伽師地論》,開創了大乘唯識學的起源,其內容也包含了梵文《雜阿含經》的論注,而由其弟子無著加以發揚光大。
(2) 公元413年,東晉法顯從錫蘭(斯里蘭卡)的大乘無畏山寺取回古印度說一切有部所傳誦的《雜阿含經》梵本,但通曉梵文的法顯於公元422年去世,並未完成漢譯。
(3) 公元約435年間,印度大乘楞伽宗的祖師求那跋陀羅來華,曾譯出《瑜伽師地論》的部分經文,並與慧觀、慧嚴等召集義學僧陸續完成漢譯梵文《雜阿含經》五十卷。漢譯經文中雖然出現「非我」和「無我」兩種用詞,但在篇數上「非我:無我=100:18」,這時的漢譯本還是以「非我」為主。
(4) 公元約648年間,唐玄奘譯出大乘《瑜伽師地論》,其中第85卷至98卷全部是論注《雜阿含經》的本母,但玄奘和其譯經團並不知道這兩部經、論之間的相關性,當然也沒能發現漢譯《雜阿含經》裡混淆著非我與無我的矛盾。雖然玄奘漢譯的文辭高雅、次第嚴謹而完整,但他以大乘唯識學的觀點來詮釋《雜阿含經》的本母時,幾乎全面都使用了「無我」一詞,取代原經中主要為「非我」的漢譯經文。
(5) 公元1983年,印順導師所彙編的《雜阿含經論會編》,就是經由比對漢譯的《雜阿含經》、《瑜伽師地論》並參考南傳《相應部》的排序後,重新加以校正、整編的。導師雖然明確地指出了漢譯《雜阿含經》裡,一直被混淆、倒亂、失序、佚失、誤植、誤譯……等諸多失誤,但並未針對「非我」與「無我」的混淆加以任何探究。
導師是當代大乘權威,也是中國歷代祖師大德中罕見,同時通曉南北傳原始聖典的大師級人物。以導師治學的態度和學術研究的水準,竟然會對於經文被漢譯為「無我、非我」的混淆,以及經論之間漢譯的歧異完全保持沈默,這應該是導師對於「無我」有著明確的依據、見解和信念。或許我們只要探究導師對「無我」的認知源流,就可以理解歷代中、印大乘論師和譯師們之所以逐漸傾向乃至完全採信「無我」論述的原因,進而揭開原始聖典被混淆之謎。
我們從導師的著作妙雲集裡《空之探究》一書的內容,不難看出導師高度推崇龍樹菩薩的《中論》,甚至認為龍樹的中觀思想乃是直接承襲並發揚阿含經的原始「空」義。然而從龍樹曾在龍國得閱《十萬般若誦》而深受啟發的經歷來看,他所謂的中道、中觀思想應該與般若空性有著密切的關連。我們不妨從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兩部大乘般若經典來進行瞭解:
(1) 《心經》: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是從《大品般若經》的內容精擷、組合而成的,經文中記載:「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充分顯示了般若「空」就是「無」的邏輯與信念。
(2) 《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則是將長篇般若系列經典(包括《8000頌、18000頌和25000頌般若經》等,加以濃縮而編輯出來的,其經文中記載著諸多名句,例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等,也再度顯示了般若「空」就是「無」的邏輯與信念。
我們只要仔細比對《中論》與《心經》等般若系經典,就可以看出龍樹實際上是以不生亦不滅……等「八不偈」,為大乘般若的空性建立起形而上的哲學,進而演繹並弘揚「中道即緣起,緣起即性空,性空故無我」等般若的空性,而非承襲或闡釋原始聖典《雜阿含經》裡「無常、苦、空、非我」的「空」義。
現在,且讓我們再回頭檢視最先所引述的兩部北傳梵語系經文的結尾:
(1) 《雜阿含961經》:「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謂:緣無明,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2) 《別譯雜阿含195經》:「如來說法,捨離二邊,會於中道……是故,因於無明,則有行生……憂悲苦惱、眾苦聚集……」
上述兩經既然都以「中道→緣起→苦」做為結論,那麼接續下來的「空」之後,就絕對不會是「非我」了;因為在歷代大乘論師、譯師、整編師的筆下,必然會遵循《般若經》和「第二釋迦—龍樹」的空觀邏輯—中道即緣起,緣起即性空,性空故無我,進而漢、中譯出「一切法是『無』我」、「諸法『無』我」的經文,甚至認為「性空無我」才是「正知正見的無我—那不異是說有一種正知正見的斷滅見——無我」。他們完全不在乎「無我」的主張又讓大乘法回到了世俗外道的斷(滅)見—完全背離了中道因緣的法則。
這一路從大乘般若系列的經典→龍樹的《中論》→彌勒的梵文《瑜伽師地論》→無著的論述→求那跋陀羅漢譯的《雜阿含經》→玄奘漢譯的《瑜伽師地論》→印順彙編的《雜阿含經論會編》的內容與用語,在在都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時代華文經典的譯述,甚至遠及日、韓的大藏經;乃至1935年日譯《南傳大藏經》的用語;進而陸續呈現在近代日本佛教學者的論述和爭議中;然後又由旅日的台灣居士吳老擇(雲庵)回輸到元亨寺出版的漢譯《南傳大藏經》裡。公元1980年代,任教於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的楊郁文更集其大成,發表了《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等論著來闡釋「無我」。一直到公元2013年前後,連莊春江工作站所建立的「南北傳阿含經對讀網站」中,巴利《相應部》經文的中譯內容裡,還是採用了比漢譯《雜阿含經》更多「無我」的中譯用詞。這從歷代北傳大乘師、論師、譯經師、整編師、講經師等,代代所堅持並傳承的般若空觀、中觀的道統,尤其是性空無我的信念,應可追溯印順導師何以未曾探究「非我與無我」混淆的原因,這當然也同步凸顯了2000年來,華人教界一直深受大乘般若教義影響的譯經史!
最後,散會前請容我再介紹一款錫蘭的極品紅茶。這款茶葉與上述第三款錫蘭紅茶的產地—大寺,和品種—巴利語都是一樣的,但是由英美專家在斯里蘭卡聯手進行採芯、烘焙、揉製、發酵,總共費時逾一世紀才蘊釀熟成的,它的火候、風味、喉韻都飄散著濃濃的古茶香,足以睥睨群芳。茲將其製作履歷簡介如下:
1. 公元1881年,歐洲學者瑞斯戴維斯於倫敦設立「巴利聖典協會」,開始有組織地校訂及出版巴利語聖典。
2. 公元1899年,歐洲學者瑞斯戴維斯領導的巴利聖典協會,出版巴利語《長部經》的英譯本。
3. 公元1930年,英國巴利聖典協會完成巴利語《五尼柯耶/Nikaya》的英譯工作,迄今至少已經進行了第三次的修訂,使其內容更加完善。
4. 公元約1992~1999年間,美籍英譯聖典的權威—菩提尊者又在斯里蘭卡,比對了更豐富的上座部論書和注疏,以更精湛的譯筆完成了英譯巴利《相應部》,使經文的精準度和信賴度都幾臻於完美之境。
很感謝各位光臨並全程參與這場端午茶會!奉上這份清香、回甘又洋溢著純淨非我風味的英式紅茶作為伴手禮,祝福各位都能自行沖泡出它的原始茶香!(2022/6/3 slake於台中)
附記:非常慶幸我們生在這個資訊發達又自由民主的時代裡,人人都得以仔細地比對南北傳梵漢、巴、英、中譯聖典與論書,猶如品嚐各款不同風味的錫蘭紅茶一般,大家都可以自由地選擇與自己或與法相應的風味,即使你不喜歡我的伴手禮而偏好混搭著無我焦香苦澀味和非我清醇芬芳味的中式紅茶!
圖片說明:錫蘭有多款著名的紅茶,例如:
1.汀普拉(Dimbula):錫蘭代表性的紅茶,玫瑰般的花香中混合著新鮮綠葉的香氣,深橘紅艷的茶色,無論單獨飲用或加牛奶都很適合。
2.肯地(Kandy):錫蘭紅茶的發源地,順喉爽口的味道與香氣是最大特色。茶色偏紅且清透,適合做成冰茶及各種風味紅茶。
3.盧哈娜(Ruhuna):葉形較大,由於高溫加速發酵,所沖泡出來的茶色深紅,澀味較濃厚而含深韻,香氣甘甜如蜂蜜和焦糖。
4.英美斯(S44.10阿難經):錫蘭極品紅茶,針刺貝葉般的茶葉,充滿純淨、清香猶如醍醐灌頂般的法味。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5)
端午家家粽香滿溢之餘,且讓我再從南北傳的原始聖典中,端出三款風味的錫蘭紅茶來招待各位!
1.《雜阿含961經》原產地:錫蘭無畏山寺,品種:梵語
佛告阿難:「我若答言『有我』,則增彼先來邪見;若答言『無我』,彼先癡惑豈不更增癡惑:『言先有我,從今斷滅。』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
2.《別譯雜阿含195經》原產地:錫蘭無畏山寺,品種:梵語
佛告阿難:「於先昔彼問一切諸法,若有我者,吾可答彼犢子所問,吾於昔時,寧可不於一切經說無我耶?以無我故,答彼所問,則違道理,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無我故,云何以我而答於彼?若然者,將更增彼昔來愚惑。
復次,阿難!若說有我,即墮常見;若說無我,即墮斷見,如來說法,捨離二邊,會於中道……」
3.《相應部S44.10經》原產地:錫蘭大寺,品種:巴利語(莊春江工作站中譯)
「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有我』,如果解答為『有我』時,阿難!這會與那些恆常論的沙門、婆羅門在一起;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無我』,如果解答為『無我』時,阿難!這會與那些斷滅論的沙門、婆羅門在一起;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有我』,如果解答為『有我』時,阿難!這是否會與我生起的『一切法是無我』之智隨順呢?」
※這三篇由不同部派所傳承、用不同的梵、巴語文分別傳誦、書寫,而在不同時代的漢、中譯者轉譯之下,所有經文都一致而明確地說明了「有我」與「無我」的論述,與外道的「常見」和「斷見」一樣,都違背了佛陀所教導的中道—因緣法,只會增長世間的愚癡和迷惑而已。然而譯文中卻又出現了嚴重自相矛盾的用詞:
1.《別譯雜阿含195經》古代漢譯出現「一切法皆無我故,云何以我而答於彼?」
2.《相應部S44.10經》現代中譯出現「如果解答為『有我』時,阿難!這是否會與我生起的『一切法是無我』之智隨順呢?」
3. 雖然對應的《雜阿含961經》並未出現這句譯文,但在《雜阿含262,273經》裡一樣出現「一切法無我」和「此諸法無我」的譯文。
對應的經文裡,佛陀明明才開示說「無我是斷(滅)見」,怎麼又接著說「一切法無我」是佛陀的教導呢?
(1) 難道是佛陀的說法產生了自我矛盾?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佛陀就不能被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明行足」、「世間解」或「天人師」了,更不可能得到世間智者的尊敬與追隨。
(2) 是否歷代僧團在傳誦、書寫的過程中產生了失誤?但原始聖典都是在正法住世500年期間,由可信賴的聲聞僧團嚴謹地分工傳誦、記載佛陀的言音,仍然具有相當高的可信賴度,雖然局部的遺漏、失序、差異等在所難免,但三個部派都在「一切法」的核心教義上,發生傳誦、書寫矛盾的概率應該是微乎其微!
基於對佛法僧的基本信念和信賴度,排除上面兩個因素之後,最有可能產生矛盾的原因應該是出在法滅之後,各宗派的論師、譯師競相在論述、轉譯原始聖典的過程中發生了問題,尤其是梵文《雜阿含經》的論注和漢譯:
(1) 公元約270~350年間(法滅300年後),大乘彌勒菩薩編輯梵文版的《瑜伽師地論》,開創了大乘唯識學的起源,其內容也包含了梵文《雜阿含經》的論注,而由其弟子無著加以發揚光大。
(2) 公元413年,東晉法顯從錫蘭(斯里蘭卡)的大乘無畏山寺取回古印度說一切有部所傳誦的《雜阿含經》梵本,但通曉梵文的法顯於公元422年去世,並未完成漢譯。
(3) 公元約435年間,印度大乘楞伽宗的祖師求那跋陀羅來華,曾譯出《瑜伽師地論》的部分經文,並與慧觀、慧嚴等召集義學僧陸續完成漢譯梵文《雜阿含經》五十卷。漢譯經文中雖然出現「非我」和「無我」兩種用詞,但在篇數上「非我:無我=100:18」,這時的漢譯本還是以「非我」為主。
(4) 公元約648年間,唐玄奘譯出大乘《瑜伽師地論》,其中第85卷至98卷全部是論注《雜阿含經》的本母,但玄奘和其譯經團並不知道這兩部經、論之間的相關性,當然也沒能發現漢譯《雜阿含經》裡混淆著非我與無我的矛盾。雖然玄奘漢譯的文辭高雅、次第嚴謹而完整,但他以大乘唯識學的觀點來詮釋《雜阿含經》的本母時,幾乎全面都使用了「無我」一詞,取代原經中主要為「非我」的漢譯經文。
(5) 公元1983年,印順導師所彙編的《雜阿含經論會編》,就是經由比對漢譯的《雜阿含經》、《瑜伽師地論》並參考南傳《相應部》的排序後,重新加以校正、整編的。導師雖然明確地指出了漢譯《雜阿含經》裡,一直被混淆、倒亂、失序、佚失、誤植、誤譯……等諸多失誤,但並未針對「非我」與「無我」的混淆加以任何探究。
導師是當代大乘權威,也是中國歷代祖師大德中罕見,同時通曉南北傳原始聖典的大師級人物。以導師治學的態度和學術研究的水準,竟然會對於經文被漢譯為「無我、非我」的混淆,以及經論之間漢譯的歧異完全保持沈默,這應該是導師對於「無我」有著明確的依據、見解和信念。或許我們只要探究導師對「無我」的認知源流,就可以理解歷代中、印大乘論師和譯師們之所以逐漸傾向乃至完全採信「無我」論述的原因,進而揭開原始聖典被混淆之謎。
我們從導師的著作妙雲集裡《空之探究》一書的內容,不難看出導師高度推崇龍樹菩薩的《中論》,甚至認為龍樹的中觀思想乃是直接承襲並發揚阿含經的原始「空」義。然而從龍樹曾在龍國得閱《十萬般若誦》而深受啟發的經歷來看,他所謂的中道、中觀思想應該與般若空性有著密切的關連。我們不妨從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兩部大乘般若經典來進行瞭解:
(1) 《心經》: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是從《大品般若經》的內容精擷、組合而成的,經文中記載:「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充分顯示了般若「空」就是「無」的邏輯與信念。
(2) 《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則是將長篇般若系列經典(包括《8000頌、18000頌和25000頌般若經》等,加以濃縮而編輯出來的,其經文中記載著諸多名句,例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等,也再度顯示了般若「空」就是「無」的邏輯與信念。
我們只要仔細比對《中論》與《心經》等般若系經典,就可以看出龍樹實際上是以不生亦不滅……等「八不偈」,為大乘般若的空性建立起形而上的哲學,進而演繹並弘揚「中道即緣起,緣起即性空,性空故無我」等般若的空性,而非承襲或闡釋原始聖典《雜阿含經》裡「無常、苦、空、非我」的「空」義。
現在,且讓我們再回頭檢視最先所引述的兩部北傳梵語系經文的結尾:
(1) 《雜阿含961經》:「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謂:緣無明,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2) 《別譯雜阿含195經》:「如來說法,捨離二邊,會於中道……是故,因於無明,則有行生……憂悲苦惱、眾苦聚集……」
上述兩經既然都以「中道→緣起→苦」做為結論,那麼接續下來的「空」之後,就絕對不會是「非我」了;因為在歷代大乘論師、譯師、整編師的筆下,必然會遵循《般若經》和「第二釋迦—龍樹」的空觀邏輯—中道即緣起,緣起即性空,性空故無我,進而漢、中譯出「一切法是『無』我」、「諸法『無』我」的經文,甚至認為「性空無我」才是「正知正見的無我—那不異是說有一種正知正見的斷滅見——無我」。他們完全不在乎「無我」的主張又讓大乘法回到了世俗外道的斷(滅)見—完全背離了中道因緣的法則。
這一路從大乘般若系列的經典→龍樹的《中論》→彌勒的梵文《瑜伽師地論》→無著的論述→求那跋陀羅漢譯的《雜阿含經》→玄奘漢譯的《瑜伽師地論》→印順彙編的《雜阿含經論會編》的內容與用語,在在都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時代華文經典的譯述,甚至遠及日、韓的大藏經;乃至1935年日譯《南傳大藏經》的用語;進而陸續呈現在近代日本佛教學者的論述和爭議中;然後又由旅日的台灣居士吳老擇(雲庵)回輸到元亨寺出版的漢譯《南傳大藏經》裡。公元1980年代,任教於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的楊郁文更集其大成,發表了《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等論著來闡釋「無我」。一直到公元2013年前後,連莊春江工作站所建立的「南北傳阿含經對讀網站」中,巴利《相應部》經文的中譯內容裡,還是採用了比漢譯《雜阿含經》更多「無我」的中譯用詞。這從歷代北傳大乘師、論師、譯經師、整編師、講經師等,代代所堅持並傳承的般若空觀、中觀的道統,尤其是性空無我的信念,應可追溯印順導師何以未曾探究「非我與無我」混淆的原因,這當然也同步凸顯了2000年來,華人教界一直深受大乘般若教義影響的譯經史!
最後,散會前請容我再介紹一款錫蘭的極品紅茶。這款茶葉與上述第三款錫蘭紅茶的產地—大寺,和品種—巴利語都是一樣的,但是由英美專家在斯里蘭卡聯手進行採芯、烘焙、揉製、發酵,總共費時逾一世紀才蘊釀熟成的,它的火候、風味、喉韻都飄散著濃濃的古茶香,足以睥睨群芳。茲將其製作履歷簡介如下:
1. 公元1881年,歐洲學者瑞斯戴維斯於倫敦設立「巴利聖典協會」,開始有組織地校訂及出版巴利語聖典。
2. 公元1899年,歐洲學者瑞斯戴維斯領導的巴利聖典協會,出版巴利語《長部經》的英譯本。
3. 公元1930年,英國巴利聖典協會完成巴利語《五尼柯耶/Nikaya》的英譯工作,迄今至少已經進行了第三次的修訂,使其內容更加完善。
4. 公元約1992~1999年間,美籍英譯聖典的權威—菩提尊者又在斯里蘭卡,比對了更豐富的上座部論書和注疏,以更精湛的譯筆完成了英譯巴利《相應部》,使經文的精準度和信賴度都幾臻於完美之境。
很感謝各位光臨並全程參與這場端午茶會!奉上這份清香、回甘又洋溢著純淨非我風味的英式紅茶作為伴手禮,祝福各位都能自行沖泡出它的原始茶香!(2022/6/3 slake於台中)
附記:非常慶幸我們生在這個資訊發達又自由民主的時代裡,人人都得以仔細地比對南北傳梵漢、巴、英、中譯聖典與論書,猶如品嚐各款不同風味的錫蘭紅茶一般,大家都可以自由地選擇與自己或與法相應的風味,即使你不喜歡我的伴手禮而偏好混搭著無我焦香苦澀味和非我清醇芬芳味的中式紅茶!
圖片說明:錫蘭有多款著名的紅茶,例如:
1.汀普拉(Dimbula):錫蘭代表性的紅茶,玫瑰般的花香中混合著新鮮綠葉的香氣,深橘紅艷的茶色,無論單獨飲用或加牛奶都很適合。
2.肯地(Kandy):錫蘭紅茶的發源地,順喉爽口的味道與香氣是最大特色。茶色偏紅且清透,適合做成冰茶及各種風味紅茶。
3.盧哈娜(Ruhuna):葉形較大,由於高溫加速發酵,所沖泡出來的茶色深紅,澀味較濃厚而含深韻,香氣甘甜如蜂蜜和焦糖。
4.英美斯(S44.10阿難經):錫蘭極品紅茶,針刺貝葉般的茶葉,充滿純淨、清香猶如醍醐灌頂般的法味。
Re: 祇園導覽
2022年中元節的普渡—「空」之祭典: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6)
且讓我們先來欣賞一則禪宗公案:《不昧因果(指月錄卷8)》如下:
百丈上堂說法完畢,聽眾已經散去,唯有一個老人不走。
百丈:「你是什麼人?」
老人:「我不是人類。過去迦葉佛時,我曾經住在此山。有個學生問我:『大修行人還會落入因果嗎?』我回答:『不落因果』;因此,500生墮入野狐身。今天要請和尚代我回答這句話,讓我得以解脫野狐之身。」
百丈:「你問吧!」
老人:「大修行人還會落入因果嗎?」
百丈:「不昧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作禮)「我已解脫野狐之身了,我就住在山後,請依照出家人的葬儀埋葬我吧!」
----------------------------------------------------------------------------
百丈:「吃過飯後,大家一起來給亡僧送葬吧!」
眾人:「大家都很平安,涅槃堂裡又沒有病、死人,怎麼送葬?」
百丈:(帶領大家到山後的岩石下,挑出死狐狸,依禮加以火葬。)
當晚。
百丈:(說明前因)
黃檗:「古人答錯一句話(一個字)就墮入500世的野狐身,如果當初答對了,不知道又會做個什麼?」
百丈:「靠過來,我告訴你!」
黃檗:(上前,先打百丈一巴掌。)
----------------------------------------------------------------------------
從禪宗的視角看來,答錯一句話(一個字:不落與不昧)就要墮入野狐身輪迴500世。那麼如果誦錯一部經,是否會墮入比畜生道更悽慘的餓鬼道呢?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大師:「今逢2022年中元節,我們準備了豐富的祭品,請大家一齊來誦經普渡幽冥眾生吧!」
某甲:「師父!除了例行誦唸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之外,是否也能誦唸一部能快速『度一切苦厄』的咒語來超渡一切苦難眾生呢?」
大師:「有什麼能快速『度一切苦厄』的咒語嗎?」
某甲:「報告師父!有的。且讓我誦唸其中幾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大師:「善哉!原來是能『度一切苦厄』的經王,那麼就讓我們先來誦唸《心經》吧!」
某乙:「大師且慢!很失禮!我是2002年的台灣居士某乙,穿梭時空冒昧地闖入您的法會道場,勸阻大家誦唸《心經》,以免超渡無功反而相率墮落!」
大師:「好大的膽子!你是何方神聖?有何能耐穿梭時空?」
某乙:「大師!經上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在高深的般若智慧運行之下,五蘊是不受制於時空界限的。我在公元2002年間,曾跨越時空參與百丈禪師度脫野狐身的法會,所以深知禪門錯解經義的可怕。」
大師:「既然你已知道『照見五蘊皆空』,那接下來的經文:『度一切苦厄』,不就是最適合超渡一切幽冥眾生嗎?」
某乙:「大師!『五蘊皆空』的意思是『五蘊皆含空性』再;但接下來的經文就完全錯解了佛陀所教導的『空』義。」
大師:「自古以來,代代傳誦至今,備受華人教界推崇、讚頌,乃至被公認為『諸經之王』的《心經》,你竟敢在法會中信口雌黃,毀謗三寶,難道不怕墮入三惡道嗎?來人啊!把這個狂妄居士給我轟出去!」
某乙:「大師請息怒!且容我先回到1966年取回我的課本,再向大家一一說明緣由,如果說不出一番道理來,我自動躺平滾出去就是!」
大師:「去!」
----------------------------------------------------------------------------
某乙:「謝謝大師大度寬容!且容我先選誦舊課本的幾項內容,希望有助於大家破解《心經》之謎。」
大師:「你不好好說明『空』義,卻反而要唸自己的舊課本,這是什麼道理?」
某乙:「我的課本與『空』義有密切關係,懇請大家用心諦聽!」
大師:「且聽你如何自圓其說!」
某乙:「謝謝大師!請聽誦:
1. 集合:日常生活中把一些『有明確意義的對象整體』用來觀察與研究,就稱之為『集合』。」
2. 元素:組成集合的對象,稱為這個集合的『元素』。
3. 子集:若集合A內,任一個元素都屬於集合B,則稱A是B的子集,記為A⊆ B(A包含於B)。
4. 空集合: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稱為『空集合』,以符號Φ或{ }表示。
5. 空集合不是「無」({ }≠無),因為它有『空集』的明確意義存在;空集合不是「零」({ }≠0),因為零可以計數,空不能計數。
6. 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 }⊆ A(空集合包含於A)。
大師:「停!停!停!別再唸下去了!這算什麼誦本?」
某乙:「大師!是我高一的數學課本和筆記。」
大師:「數學課本也可以當誦本嗎?真是莫名其妙!」
某乙:「大師!數學邏輯乃是科學的基礎,科學方法則可檢驗哲學推理的真偽,懇請大家務必耐心聽我說明。」
大師:「說吧!」
某乙:「有勞令高足分段誦出接下來的經文,我自當一段一段說明。」
大師:「某甲!就由你來誦唸吧!」
某甲:「是的,師父!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某乙:「大師!色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組成的色集合,空則是色的子集而已,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是錯誤的邏輯論述,也違背佛陀對空義的教導!」
大師:「那你認為怎樣才是正確而合乎邏輯的論述?」
某乙:「大師!應該說『色不等於空,空不等於色;色包含空,空屬於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某甲:「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某乙:「大師!這是類似龍樹的『八不』之說,源自婆羅門《吠陀》『不一不異』的信念。但空與生、滅、垢、淨、增、減,都只是色的屬性,也都只是色集合的子集而已,所以應該說:『是諸法空相與色的生相、滅相;垢相、淨相;增相、減相同屬於色無常相。』」
某甲:「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某乙:「大師!空集合是色集合的一個子集,不能以空中(子集)來論斷整個色集合的有無;例如:地、水、火、風、空都是色集合的子集,但空集與地(灰塵)、水(濕度)、火(溫度)、風(氣體),彼此交互作用而組成色集合。若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不但有違數學『空集合不是無』的定義,也讓建構有情眾生的五蘊集合走入了斷滅論,完全違背了佛陀所教導的因緣法則和空義。」
大師:「那你認為應該怎麼說才合乎邏輯?」
某乙:「大師!應該說『是故空性屬於色無常,屬於受、想、行、識無常。』」
某甲:「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某乙:「同樣的,空≠無,所以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不但違背了空義,也斷滅了根、塵、識因緣和合而生起十八界的所有緣起法。」
某甲:「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某乙:「同上,空≠無,這個『無』字也完全違背、否定、斷滅了世尊所教導的,最重要的因緣法則。」
某甲:「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某乙:「同樣的,空≠無,這個『無』字也完全違背、否定、斷滅了世尊諄諄教導的『四聖諦』」;至於『無智亦無得』則完全否定了智慧和果證。」
某甲:「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某乙:「以上這些四聖諦、因緣法的修習都只是一場空而已,得不到什麼成果。所以佛菩薩只要依著到彼岸的智慧就能得到無上的解脫智。」
大師:「這有什麼問題?」
某乙:「前文才剛說『無智亦無得』,後文接著馬上說依智慧得智慧,前後自相矛盾。何況唯有先了知並修習四聖聖諦和因緣法,才能開發出到彼岸-無上的解脫智。」
某甲:「(正要繼續唸下去)……」
大師:「別再唸了!照你這麼說,這部經王就一無是處了,那我們乾脆改誦另一部鑽石經典《金剛經》來超渡,看你還敢挑剔些什麼?」
某乙:「已經說過:空≠無,《金剛經》也是一樣把空相詮釋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無』字也完全違背、否定、斷滅了世尊所教導的『無常、苦、非我』的真相。」
大師:「無我相有什麼錯誤?『無我』不正是佛陀和歷代祖師大德的教導嗎?」
某乙:「大師!且細讀南、北傳分別以梵、巴文記錄的三部原始聖典:《雜阿含961經》《別譯雜阿含195經》《相應部S44.10經》都明確地記載:有我是常見,無我是斷見;斷常二見都是世俗外道的邪見!」
大師:「難道你用空集合來解釋空義就真有道理嗎?」
某乙:「大師!哲學上早已運用空集合來詮釋高深的哲理,佛陀所教導的空義一樣經得起數學、科學邏輯的辨證。」
大師:「算了!別再說了!請大家不要聽信這個在家人胡言亂語,還是依照祭典程序開始進行上香超渡儀式吧!這位不請自來的客人就請便吧!」
某乙:「大師!告辭之前,請容我也點上三支香:空、Φ、{ } 獻予祭典,還請大家笑納這絲絲縷縷裊繞無常→苦、空→非我的香煙!祈願冥陽兩界眾生都能避免誤解或錯誦經典而墮落的危機,願此空之祭香能點燃般若之光,照破千年『無』、『我』的愚闇,度脫一切苦厄!」(slake於台中2022/8/12)
圖片說明:願此《心香》三柱:Φ、{ }、空,點燃般若之光,照破千年愚闇,度一切苦厄!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6)
且讓我們先來欣賞一則禪宗公案:《不昧因果(指月錄卷8)》如下:
百丈上堂說法完畢,聽眾已經散去,唯有一個老人不走。
百丈:「你是什麼人?」
老人:「我不是人類。過去迦葉佛時,我曾經住在此山。有個學生問我:『大修行人還會落入因果嗎?』我回答:『不落因果』;因此,500生墮入野狐身。今天要請和尚代我回答這句話,讓我得以解脫野狐之身。」
百丈:「你問吧!」
老人:「大修行人還會落入因果嗎?」
百丈:「不昧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作禮)「我已解脫野狐之身了,我就住在山後,請依照出家人的葬儀埋葬我吧!」
----------------------------------------------------------------------------
百丈:「吃過飯後,大家一起來給亡僧送葬吧!」
眾人:「大家都很平安,涅槃堂裡又沒有病、死人,怎麼送葬?」
百丈:(帶領大家到山後的岩石下,挑出死狐狸,依禮加以火葬。)
當晚。
百丈:(說明前因)
黃檗:「古人答錯一句話(一個字)就墮入500世的野狐身,如果當初答對了,不知道又會做個什麼?」
百丈:「靠過來,我告訴你!」
黃檗:(上前,先打百丈一巴掌。)
----------------------------------------------------------------------------
從禪宗的視角看來,答錯一句話(一個字:不落與不昧)就要墮入野狐身輪迴500世。那麼如果誦錯一部經,是否會墮入比畜生道更悽慘的餓鬼道呢?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大師:「今逢2022年中元節,我們準備了豐富的祭品,請大家一齊來誦經普渡幽冥眾生吧!」
某甲:「師父!除了例行誦唸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之外,是否也能誦唸一部能快速『度一切苦厄』的咒語來超渡一切苦難眾生呢?」
大師:「有什麼能快速『度一切苦厄』的咒語嗎?」
某甲:「報告師父!有的。且讓我誦唸其中幾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大師:「善哉!原來是能『度一切苦厄』的經王,那麼就讓我們先來誦唸《心經》吧!」
某乙:「大師且慢!很失禮!我是2002年的台灣居士某乙,穿梭時空冒昧地闖入您的法會道場,勸阻大家誦唸《心經》,以免超渡無功反而相率墮落!」
大師:「好大的膽子!你是何方神聖?有何能耐穿梭時空?」
某乙:「大師!經上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在高深的般若智慧運行之下,五蘊是不受制於時空界限的。我在公元2002年間,曾跨越時空參與百丈禪師度脫野狐身的法會,所以深知禪門錯解經義的可怕。」
大師:「既然你已知道『照見五蘊皆空』,那接下來的經文:『度一切苦厄』,不就是最適合超渡一切幽冥眾生嗎?」
某乙:「大師!『五蘊皆空』的意思是『五蘊皆含空性』再;但接下來的經文就完全錯解了佛陀所教導的『空』義。」
大師:「自古以來,代代傳誦至今,備受華人教界推崇、讚頌,乃至被公認為『諸經之王』的《心經》,你竟敢在法會中信口雌黃,毀謗三寶,難道不怕墮入三惡道嗎?來人啊!把這個狂妄居士給我轟出去!」
某乙:「大師請息怒!且容我先回到1966年取回我的課本,再向大家一一說明緣由,如果說不出一番道理來,我自動躺平滾出去就是!」
大師:「去!」
----------------------------------------------------------------------------
某乙:「謝謝大師大度寬容!且容我先選誦舊課本的幾項內容,希望有助於大家破解《心經》之謎。」
大師:「你不好好說明『空』義,卻反而要唸自己的舊課本,這是什麼道理?」
某乙:「我的課本與『空』義有密切關係,懇請大家用心諦聽!」
大師:「且聽你如何自圓其說!」
某乙:「謝謝大師!請聽誦:
1. 集合:日常生活中把一些『有明確意義的對象整體』用來觀察與研究,就稱之為『集合』。」
2. 元素:組成集合的對象,稱為這個集合的『元素』。
3. 子集:若集合A內,任一個元素都屬於集合B,則稱A是B的子集,記為A⊆ B(A包含於B)。
4. 空集合: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稱為『空集合』,以符號Φ或{ }表示。
5. 空集合不是「無」({ }≠無),因為它有『空集』的明確意義存在;空集合不是「零」({ }≠0),因為零可以計數,空不能計數。
6. 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 }⊆ A(空集合包含於A)。
大師:「停!停!停!別再唸下去了!這算什麼誦本?」
某乙:「大師!是我高一的數學課本和筆記。」
大師:「數學課本也可以當誦本嗎?真是莫名其妙!」
某乙:「大師!數學邏輯乃是科學的基礎,科學方法則可檢驗哲學推理的真偽,懇請大家務必耐心聽我說明。」
大師:「說吧!」
某乙:「有勞令高足分段誦出接下來的經文,我自當一段一段說明。」
大師:「某甲!就由你來誦唸吧!」
某甲:「是的,師父!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某乙:「大師!色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組成的色集合,空則是色的子集而已,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是錯誤的邏輯論述,也違背佛陀對空義的教導!」
大師:「那你認為怎樣才是正確而合乎邏輯的論述?」
某乙:「大師!應該說『色不等於空,空不等於色;色包含空,空屬於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某甲:「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某乙:「大師!這是類似龍樹的『八不』之說,源自婆羅門《吠陀》『不一不異』的信念。但空與生、滅、垢、淨、增、減,都只是色的屬性,也都只是色集合的子集而已,所以應該說:『是諸法空相與色的生相、滅相;垢相、淨相;增相、減相同屬於色無常相。』」
某甲:「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某乙:「大師!空集合是色集合的一個子集,不能以空中(子集)來論斷整個色集合的有無;例如:地、水、火、風、空都是色集合的子集,但空集與地(灰塵)、水(濕度)、火(溫度)、風(氣體),彼此交互作用而組成色集合。若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不但有違數學『空集合不是無』的定義,也讓建構有情眾生的五蘊集合走入了斷滅論,完全違背了佛陀所教導的因緣法則和空義。」
大師:「那你認為應該怎麼說才合乎邏輯?」
某乙:「大師!應該說『是故空性屬於色無常,屬於受、想、行、識無常。』」
某甲:「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某乙:「同樣的,空≠無,所以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不但違背了空義,也斷滅了根、塵、識因緣和合而生起十八界的所有緣起法。」
某甲:「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某乙:「同上,空≠無,這個『無』字也完全違背、否定、斷滅了世尊所教導的,最重要的因緣法則。」
某甲:「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某乙:「同樣的,空≠無,這個『無』字也完全違背、否定、斷滅了世尊諄諄教導的『四聖諦』」;至於『無智亦無得』則完全否定了智慧和果證。」
某甲:「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某乙:「以上這些四聖諦、因緣法的修習都只是一場空而已,得不到什麼成果。所以佛菩薩只要依著到彼岸的智慧就能得到無上的解脫智。」
大師:「這有什麼問題?」
某乙:「前文才剛說『無智亦無得』,後文接著馬上說依智慧得智慧,前後自相矛盾。何況唯有先了知並修習四聖聖諦和因緣法,才能開發出到彼岸-無上的解脫智。」
某甲:「(正要繼續唸下去)……」
大師:「別再唸了!照你這麼說,這部經王就一無是處了,那我們乾脆改誦另一部鑽石經典《金剛經》來超渡,看你還敢挑剔些什麼?」
某乙:「已經說過:空≠無,《金剛經》也是一樣把空相詮釋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無』字也完全違背、否定、斷滅了世尊所教導的『無常、苦、非我』的真相。」
大師:「無我相有什麼錯誤?『無我』不正是佛陀和歷代祖師大德的教導嗎?」
某乙:「大師!且細讀南、北傳分別以梵、巴文記錄的三部原始聖典:《雜阿含961經》《別譯雜阿含195經》《相應部S44.10經》都明確地記載:有我是常見,無我是斷見;斷常二見都是世俗外道的邪見!」
大師:「難道你用空集合來解釋空義就真有道理嗎?」
某乙:「大師!哲學上早已運用空集合來詮釋高深的哲理,佛陀所教導的空義一樣經得起數學、科學邏輯的辨證。」
大師:「算了!別再說了!請大家不要聽信這個在家人胡言亂語,還是依照祭典程序開始進行上香超渡儀式吧!這位不請自來的客人就請便吧!」
某乙:「大師!告辭之前,請容我也點上三支香:空、Φ、{ } 獻予祭典,還請大家笑納這絲絲縷縷裊繞無常→苦、空→非我的香煙!祈願冥陽兩界眾生都能避免誤解或錯誦經典而墮落的危機,願此空之祭香能點燃般若之光,照破千年『無』、『我』的愚闇,度脫一切苦厄!」(slake於台中2022/8/12)
圖片說明:願此《心香》三柱:Φ、{ }、空,點燃般若之光,照破千年愚闇,度一切苦厄!
Re: 祇園導覽
2022年中秋賞月茶會: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7)
端午節的下午茶會中,我曾端出三款錫蘭紅茶來招待各位:
1.《雜阿含961經》原產地:錫蘭無畏山寺,品種:梵語,烘焙:公元435年間求那跋陀羅漢譯。
2.《別譯雜阿含195經》原產地:錫蘭無畏山寺,品種:梵語,烘焙:公元420年間佚名漢譯。
3.《相應部S44.10經》原產地:錫蘭大寺,品種:巴利語,公元2014年間莊春江工作站中譯。
由於上述三款錫蘭紅茶的製程,都在華人大乘傳承的輥爐內進行烘焙,因此不約而同地都深蘊著「無我」的焦香苦澀味,其中尤以莊春江工作站的焦香苦澀味最為濃郁,遠勝於求那跋陀羅大師的無我:非我=18經:100經。由於擔心各位讀者不能適應這麼濃烈的焦香苦澀味,我還另外準備了第四款遵照大寺的巴利傳承和倫敦巴利聖典協會的標準作業程序而烘焙製作,完全沒有苦澀味的錫蘭紅茶當伴手禮,讓大家回去自行沖泡、品嚐看看!
如今時隔三個月,大多數讀者還是不敢自行沖泡,他們擔心自己的沖泡技術不夠,非但無法泡出純淨香醇的原味,反而褻瀆了這一泡珍貴的好茶,所以在此中秋賞月茶會上就由我來親自示範一次沖泡要領,保證大家都很輕易地就能享受原汁原味的錫蘭紅茶香,也可以搭配各式各樣的華人月餅,不論賞月、吟詩、論道或靜思都會別有一番滋味。那麼就讓我以上次的第三款紅茶(莊春江工作站烘焙)作為對照組,而以第四款的伴手禮(菩提尊者烘焙)作為示範組,因為兩組紅茶都是完全一模一樣的錫蘭巴利語品種,都是在公元第五世紀時,由覺音尊者在大寺園區採集、殺青的原生茶葉,只是烘焙技術不同而已。
1. 首先將錫蘭大寺已殺青的原生茶葉展示如下:
Ahañcānanda, vacchagottassa paribbājakassa ‘atthattā’ti puṭṭho samāno ‘atthattā’ti byākareyyaṃ, ye te, ānanda, samaṇabrāhmaṇā sassatavādā tesametaṃ saddhiṃ abhavissa.Ahañcānanda, vacchagottassa paribbājakassa ‘natthattā’ti puṭṭho samāno ‘natthattā’ti byākareyyaṃ, ye te, ānanda, samaṇabrāhmaṇā ucchedavādā tesametaṃ saddhiṃ abhavissa.
Ahañcānanda, vacchagottassa paribbājakassa ‘atthattā’ti puṭṭho samāno ‘atthattā’ti byākareyyaṃ, api nu me taṃ, ānanda, anulomaṃ abhavissa ñāṇassa uppādāya– ‘sabbe dhammā anattā’”ti? “
2. 其次將第三款由莊春江工作站烘焙的紅茶直接沖泡並展示如下:
「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有我』,如果解答為『有我』時,阿難!這會與那些恆常論的沙門、婆羅門在一起;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無我』,如果解答為『無我』時,阿難!這會與那些斷滅論的沙門、婆羅門在一起。
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有我』,如果解答為『有我』時,阿難!這是否會與我生起的『一切法是無我』之智隨順呢?」
3. 接著,將第四款由菩提尊者精心烘焙的紅茶直接沖泡並展示如下:
“If ,Ananda,when I was asked by the wanderer Vacchagotta, ‘Is there a self?’ I had answered, ‘There is a self,’ ’this would have been siding with those ascetics and Brahmins who are eternalist. And if, when I was asked by him, ‘Is there no self?’ I had answered, ’There is no self,’ this would have been siding with those ascetics and Brahmins who are annihilationists.
“If Ananda, when I was asked by the wanderer Vacchagotta, ‘Is there a self?’ I had answered,’ There is a self,’ Would this have been consistent on my part with the arising of the knowledge that ‘all phenomena are non-self’?”
4. 巴利語英譯與中譯對照,主要的差異在最後一句:
(1) 錫蘭大寺的巴利原文:‘sabbe dhammā anattā’”ti? “
(2) 菩提尊者的英譯:‘all phenomena are non-self’?”(一切法是非我)
(3) 莊春江工作站的中譯:『一切法是無我』
(4) 本經的關鍵字如下:
*atthattā: there is a self(有我),(莊春江版:有我)
*natthattā: there is no self(無我),(莊春江版:無我)
*anattā: non-self(非我)。(莊春江版:無我)
5. 結論:
由上述經文用詞的比對,很清楚地,「無我」的巴利語-natthattā與「非我」的巴利語-anattā,原本就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字,菩提尊者(乃至巴利聖典協會)的英譯版都嚴守這個翻譯標準,所以本經中的巴利原文: ”sabbe dhammā anattā” 就被忠實地英譯為:”一切法是非我 “,而整篇經文乃至整部英譯《相應部》,就不會產生「無我」與「非我」的矛盾,更沒有前後相違的經文內容。反觀莊版卻將此巴利語中譯為「一切法是無我」,而早已佚失的梵語《雜阿含經》則被交雜、混淆地漢譯成「無我、非我(18:100)」。其實若對照巴利字根來推定,那麼梵語的無我與非我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字:
1. Ātman-有我
2. Nirātman-無我
3. Anātman-非我
然而從公元413年,法顯自錫蘭無畏山寺取回梵本,而在公元420~435年間,陸續進行漢譯《雜阿含經》和《別譯雜阿含經》的經文來看,大部分經文的梵語漢譯也偏向Nirātman-無我與Anātman-非我,但這兩個字就在歷代漢譯的過程中逐漸地發生混淆,乃至唐朝玄奘漢譯《瑜伽師地論》時,似乎就將Anātman全面譯為:無我。就這樣,「無」、「非」一字之差,造成了歷代中、日、韓的祖師大德、文人雅士乃至梵、巴學者,甚至近代(公元1875年之後)才陸續編輯的梵巴字典上的種種舉例、註釋、解析等,1600年來一直持續著無盡的混淆、戲論和爭議,徒然盲聾了北傳漢、中、韓、日語系的佛教徒而相率走入外道無我的斷見矣!北傳佛教徒若要釐清《雜阿經》中被混淆的「無我」和「非我」,只有期待梵文的原本能重現人間了!
6. 譬喻:
上述這兩款紅茶的差異,其實並不在於沖泡技術,而是在於烘焙技術的差異,分別說明如下:
第三款:75 ℃烘焙 3 小時,茶相效果最好;但提香時溫度過高,達120 ℃,因此產生焦香苦澀味,深受華、日、韓人士喜愛。
第四款:70 ℃烘培 5 小時,較低溫度的烘焙有助於保留內含的生化成分;而提香處理的溫度110 ℃則很適中,能讓茶香四溢,又使茶味達到純淨香醇,乃至回甘繞舌,其綜合品質俱佳,受到西方人士的青睞。
因此,各位讀者只要選擇第四款紅茶,即可沖泡出錫蘭大寺的原味茶香,完全不用擔心自己的技術欠佳。趁此中秋佳節,就請大家拿出伴手禮來享用吧!建議大家不妨一面品茗觀賞明月,一面也單純就這個 ’non-self ’ 的視角來評量一下,看看西方的月亮是否比較圓?是否應慶幸在梵文漢譯經文長期被混淆之際,仍有巴利英譯聖典得以全面交相比對巴利原文和漢譯經文,並逐一釐清「無我 ’no self ’」這個流傳逾2500年的迷思?而就此一字之差就足以針砭並療癒眼中積纍千年的雲翳,讓所有華文的法友自2022年起,都能以清淨的法眼來觀賞皎潔的明月光輝。(slake於台中2022/9/9)
附錄:2022年端午節的下午茶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西方月正圓
說明:當代巴利英譯《相應部》的權威-菩提尊者及其所譯《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分為Volume Ⅰ & Ⅱ兩冊,共計2074頁;若能與印順導師的《雜阿含經論會編》兩相比對探究,當可立即重見佛法真相!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7)
端午節的下午茶會中,我曾端出三款錫蘭紅茶來招待各位:
1.《雜阿含961經》原產地:錫蘭無畏山寺,品種:梵語,烘焙:公元435年間求那跋陀羅漢譯。
2.《別譯雜阿含195經》原產地:錫蘭無畏山寺,品種:梵語,烘焙:公元420年間佚名漢譯。
3.《相應部S44.10經》原產地:錫蘭大寺,品種:巴利語,公元2014年間莊春江工作站中譯。
由於上述三款錫蘭紅茶的製程,都在華人大乘傳承的輥爐內進行烘焙,因此不約而同地都深蘊著「無我」的焦香苦澀味,其中尤以莊春江工作站的焦香苦澀味最為濃郁,遠勝於求那跋陀羅大師的無我:非我=18經:100經。由於擔心各位讀者不能適應這麼濃烈的焦香苦澀味,我還另外準備了第四款遵照大寺的巴利傳承和倫敦巴利聖典協會的標準作業程序而烘焙製作,完全沒有苦澀味的錫蘭紅茶當伴手禮,讓大家回去自行沖泡、品嚐看看!
如今時隔三個月,大多數讀者還是不敢自行沖泡,他們擔心自己的沖泡技術不夠,非但無法泡出純淨香醇的原味,反而褻瀆了這一泡珍貴的好茶,所以在此中秋賞月茶會上就由我來親自示範一次沖泡要領,保證大家都很輕易地就能享受原汁原味的錫蘭紅茶香,也可以搭配各式各樣的華人月餅,不論賞月、吟詩、論道或靜思都會別有一番滋味。那麼就讓我以上次的第三款紅茶(莊春江工作站烘焙)作為對照組,而以第四款的伴手禮(菩提尊者烘焙)作為示範組,因為兩組紅茶都是完全一模一樣的錫蘭巴利語品種,都是在公元第五世紀時,由覺音尊者在大寺園區採集、殺青的原生茶葉,只是烘焙技術不同而已。
1. 首先將錫蘭大寺已殺青的原生茶葉展示如下:
Ahañcānanda, vacchagottassa paribbājakassa ‘atthattā’ti puṭṭho samāno ‘atthattā’ti byākareyyaṃ, ye te, ānanda, samaṇabrāhmaṇā sassatavādā tesametaṃ saddhiṃ abhavissa.Ahañcānanda, vacchagottassa paribbājakassa ‘natthattā’ti puṭṭho samāno ‘natthattā’ti byākareyyaṃ, ye te, ānanda, samaṇabrāhmaṇā ucchedavādā tesametaṃ saddhiṃ abhavissa.
Ahañcānanda, vacchagottassa paribbājakassa ‘atthattā’ti puṭṭho samāno ‘atthattā’ti byākareyyaṃ, api nu me taṃ, ānanda, anulomaṃ abhavissa ñāṇassa uppādāya– ‘sabbe dhammā anattā’”ti? “
2. 其次將第三款由莊春江工作站烘焙的紅茶直接沖泡並展示如下:
「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有我』,如果解答為『有我』時,阿難!這會與那些恆常論的沙門、婆羅門在一起;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無我』,如果解答為『無我』時,阿難!這會與那些斷滅論的沙門、婆羅門在一起。
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有我』,如果解答為『有我』時,阿難!這是否會與我生起的『一切法是無我』之智隨順呢?」
3. 接著,將第四款由菩提尊者精心烘焙的紅茶直接沖泡並展示如下:
“If ,Ananda,when I was asked by the wanderer Vacchagotta, ‘Is there a self?’ I had answered, ‘There is a self,’ ’this would have been siding with those ascetics and Brahmins who are eternalist. And if, when I was asked by him, ‘Is there no self?’ I had answered, ’There is no self,’ this would have been siding with those ascetics and Brahmins who are annihilationists.
“If Ananda, when I was asked by the wanderer Vacchagotta, ‘Is there a self?’ I had answered,’ There is a self,’ Would this have been consistent on my part with the arising of the knowledge that ‘all phenomena are non-self’?”
4. 巴利語英譯與中譯對照,主要的差異在最後一句:
(1) 錫蘭大寺的巴利原文:‘sabbe dhammā anattā’”ti? “
(2) 菩提尊者的英譯:‘all phenomena are non-self’?”(一切法是非我)
(3) 莊春江工作站的中譯:『一切法是無我』
(4) 本經的關鍵字如下:
*atthattā: there is a self(有我),(莊春江版:有我)
*natthattā: there is no self(無我),(莊春江版:無我)
*anattā: non-self(非我)。(莊春江版:無我)
5. 結論:
由上述經文用詞的比對,很清楚地,「無我」的巴利語-natthattā與「非我」的巴利語-anattā,原本就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字,菩提尊者(乃至巴利聖典協會)的英譯版都嚴守這個翻譯標準,所以本經中的巴利原文: ”sabbe dhammā anattā” 就被忠實地英譯為:”一切法是非我 “,而整篇經文乃至整部英譯《相應部》,就不會產生「無我」與「非我」的矛盾,更沒有前後相違的經文內容。反觀莊版卻將此巴利語中譯為「一切法是無我」,而早已佚失的梵語《雜阿含經》則被交雜、混淆地漢譯成「無我、非我(18:100)」。其實若對照巴利字根來推定,那麼梵語的無我與非我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字:
1. Ātman-有我
2. Nirātman-無我
3. Anātman-非我
然而從公元413年,法顯自錫蘭無畏山寺取回梵本,而在公元420~435年間,陸續進行漢譯《雜阿含經》和《別譯雜阿含經》的經文來看,大部分經文的梵語漢譯也偏向Nirātman-無我與Anātman-非我,但這兩個字就在歷代漢譯的過程中逐漸地發生混淆,乃至唐朝玄奘漢譯《瑜伽師地論》時,似乎就將Anātman全面譯為:無我。就這樣,「無」、「非」一字之差,造成了歷代中、日、韓的祖師大德、文人雅士乃至梵、巴學者,甚至近代(公元1875年之後)才陸續編輯的梵巴字典上的種種舉例、註釋、解析等,1600年來一直持續著無盡的混淆、戲論和爭議,徒然盲聾了北傳漢、中、韓、日語系的佛教徒而相率走入外道無我的斷見矣!北傳佛教徒若要釐清《雜阿經》中被混淆的「無我」和「非我」,只有期待梵文的原本能重現人間了!
6. 譬喻:
上述這兩款紅茶的差異,其實並不在於沖泡技術,而是在於烘焙技術的差異,分別說明如下:
第三款:75 ℃烘焙 3 小時,茶相效果最好;但提香時溫度過高,達120 ℃,因此產生焦香苦澀味,深受華、日、韓人士喜愛。
第四款:70 ℃烘培 5 小時,較低溫度的烘焙有助於保留內含的生化成分;而提香處理的溫度110 ℃則很適中,能讓茶香四溢,又使茶味達到純淨香醇,乃至回甘繞舌,其綜合品質俱佳,受到西方人士的青睞。
因此,各位讀者只要選擇第四款紅茶,即可沖泡出錫蘭大寺的原味茶香,完全不用擔心自己的技術欠佳。趁此中秋佳節,就請大家拿出伴手禮來享用吧!建議大家不妨一面品茗觀賞明月,一面也單純就這個 ’non-self ’ 的視角來評量一下,看看西方的月亮是否比較圓?是否應慶幸在梵文漢譯經文長期被混淆之際,仍有巴利英譯聖典得以全面交相比對巴利原文和漢譯經文,並逐一釐清「無我 ’no self ’」這個流傳逾2500年的迷思?而就此一字之差就足以針砭並療癒眼中積纍千年的雲翳,讓所有華文的法友自2022年起,都能以清淨的法眼來觀賞皎潔的明月光輝。(slake於台中2022/9/9)
附錄:2022年端午節的下午茶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西方月正圓
說明:當代巴利英譯《相應部》的權威-菩提尊者及其所譯《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分為Volume Ⅰ & Ⅱ兩冊,共計2074頁;若能與印順導師的《雜阿含經論會編》兩相比對探究,當可立即重見佛法真相!
最後由 slake 於 2023-04-01, 11:20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Re: 祇園導覽
答覆A群讀者們!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8)
自《無我(系列1~8)》發表以來,陸續接到A群讀者們公開或私下的批評、質疑,甚至還擺出大師的姿態來,義正辭嚴、聲色俱厲地加以喝斥。歸納他們的論述,主要有兩點:
1. 佛陀教導的是「無我」,所以沒有所謂的「輪迴」。
2. 「輪迴」是婆羅門的教義,目的在鞏固「種姓制度」的特權;佛陀明確反對婆羅門的種姓制度,所以佛教絕對反對「輪迴之說」。
其實,類似這樣的論述早已出現在OBA(台灣原始佛教協會)的論壇裡,本來覺得這實在不值一駁,可是長期以來,仍有號稱南傳上座部或原始佛教的信徒,甚至老師級的人物信誓旦旦地公開宣揚「無我」或「沒有輪迴」的主張,他們甚至還把輪迴轉世之說硬拗成大乘人的誤導。在此,不得不利用這一連串發表「無我系列」的機緣,分別加以澄清如下:
答覆:
1.1是的!如果佛陀真的教導「無我」的話,那麼世間沒有「輪迴」乃是合理的論述,其思維邏輯如下:人類的生命單純地就只是父親500萬個精子裡的一隻,偶然地鑽進了母親的卵細胞裡,然後由這個受精卵自然地分裂增生成細胞團,組成胚胎肉段後又持續分裂增生,進而又由幹細胞發育出具有心臟、六根、五臟、腦部、神經系統等的胎兒,然後誕生、長大成人而已。在這整個過程裡面並沒有什麼「識入胎」,更不會有什麼「我」的存在;而一個人一生的所作所為和所受,純粹就是由腦部、感官、肢體等,針對內外環境刺激所產生的電磁、生化、神經傳導、荷爾蒙等隨機反應而已,並沒有什麼「我」在主宰著,換句話說就是「無作者」。至於身壞命終之後,五蘊分離、消散,什麼也沒有了;死後不會有靈魂存在,未來更沒有任何載體可以承受業報。這「否定現在的我造業(無作者)」、「也沒有前世我的業行(無我所)」、「更沒有來世的我受報(無受者)」的主張,完全符合唯物論、現代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神經科學主流的認知;而其中的「一切隨機發生」、「無作者亦無受者」的認知也同時否定了「因緣果報」、「前世今生」的輪迴存在。尤其是「身壞命終更無所有」亦即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沒了,所以應該「把握今生,即時行樂」。這正是「無我主義者」的人生觀,完全符合《雜阿含961經》(對應《相應部S44.10經》)裡,佛陀所謂「世俗、外道的斷滅見」。
A群讀者們!南北傳原始聖典《雜阿含104經》(對應《相應部22.85經》)均詳載:佛世時有一位焰摩迦比丘堅持這樣的見解:「如我解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因而被僧團斥責為「毀謗世尊的惡邪見-斷滅見!」,轉而由舍利弗尊者予以糾正。由此案例可知:即使是阿羅漢般涅槃之後,也不能說他「身壞命終更無所有(無我)」更何況是還活生生地沈醉在五欲愛河中的有情男女?A群法友們!你們認為佛陀會教導這樣「無我」、「沒有輪迴」的斷滅見嗎?
2.1世間如果不存在「輪迴」,那麼佛陀和阿羅漢所具備的三明(參閱《雜阿含885經》)、四聖諦、八聖道,乃至所有四雙八士的修證,全都毫無意義可言:
(1) 宿命明:知種種宿命事,從一生至百千萬億生……乃至劫數成壞,我及眾生宿命所更如是名、如是生、如是{性}[姓]、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
(2)生死明:天眼淨過於人眼,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善色、惡色,上色、下色,向於惡趣,隨業受生如實知……。
(3)漏盡明:此苦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如實知;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不再輪迴)。』……。
(4)證阿那含(三)果,往生於五淨居天而得究竟解脫,不還生此人間。
(5)證斯陀含(二)果,人間天上一往返而得究竟解脫。
(6)證須陀洹(初)果,人間天上七次往返而得究竟解脫。
A群讀者們!以上所有的修行果證全部建立在解脫世間輪迴的基礎上,你們否定了世間輪迴的存在,也等於全盤否定了佛陀乃至佛教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2.2南北傳原始聖典《雜阿含經》和《相應部裡》有關「輪迴」的經文多達百餘經,茲摘錄其中一經(《雜阿含266經》和對應《相應部22:99經》的片段)如下:……爾時,佛告諸比丘:「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有時長久不雨,地之所生百穀、草木,皆悉枯乾。
諸比丘!若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諸比丘!有時長夜不雨,大海水悉皆枯竭。
諸比丘!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諸比丘!有時長夜須彌山王皆悉崩落。
諸比丘!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長夜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諸比丘!有時長夜此大地悉皆敗壞,而眾生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長夜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諸比丘!譬如:狗子繫柱,彼繫不斷,長夜繞柱輪迴而轉。……
A群讀者們!短短一小段經文中,佛陀句句都提到「輪迴的無盡」,還以「狗子繞柱」的譬喻生動地描繪了輪迴難斷的樣態,而佛教的存在正是為了教導芸芸眾生,透過自己的修證而究竟解脫輪迴之苦。
結論:讀者們!婆羅門教義早有「輪迴」之說,佛陀也以三明親自證知世間生死輪迴現象的存在。不過,婆羅門解釋推動輪迴機制的業力看似與佛教相似,實則有關鍵性的差異-因緣的法則不同,所以佛陀的四姓弟子是平等的,都能證得究竟解脫。如果讀者們看不出其間的重大差異,那麼無論你認同「梵我」、「有我」或「無我」,都不出世俗、外道的邪見-常見或斷見,永遠無法免於「輪迴」之苦,只有精勤觀察思維因緣的法則,才能真正了知「非我」與「輪迴的機制」,進而展開解脫輪迴的修證。祝大家2023年元旦快樂,法喜充滿!(slake於台中)
圖片說明:佛陀告訴諸比丘,久旱不雨,大海尚有枯竭時;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苦海浪濤永無邊際!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8)
自《無我(系列1~8)》發表以來,陸續接到A群讀者們公開或私下的批評、質疑,甚至還擺出大師的姿態來,義正辭嚴、聲色俱厲地加以喝斥。歸納他們的論述,主要有兩點:
1. 佛陀教導的是「無我」,所以沒有所謂的「輪迴」。
2. 「輪迴」是婆羅門的教義,目的在鞏固「種姓制度」的特權;佛陀明確反對婆羅門的種姓制度,所以佛教絕對反對「輪迴之說」。
其實,類似這樣的論述早已出現在OBA(台灣原始佛教協會)的論壇裡,本來覺得這實在不值一駁,可是長期以來,仍有號稱南傳上座部或原始佛教的信徒,甚至老師級的人物信誓旦旦地公開宣揚「無我」或「沒有輪迴」的主張,他們甚至還把輪迴轉世之說硬拗成大乘人的誤導。在此,不得不利用這一連串發表「無我系列」的機緣,分別加以澄清如下:
答覆:
1.1是的!如果佛陀真的教導「無我」的話,那麼世間沒有「輪迴」乃是合理的論述,其思維邏輯如下:人類的生命單純地就只是父親500萬個精子裡的一隻,偶然地鑽進了母親的卵細胞裡,然後由這個受精卵自然地分裂增生成細胞團,組成胚胎肉段後又持續分裂增生,進而又由幹細胞發育出具有心臟、六根、五臟、腦部、神經系統等的胎兒,然後誕生、長大成人而已。在這整個過程裡面並沒有什麼「識入胎」,更不會有什麼「我」的存在;而一個人一生的所作所為和所受,純粹就是由腦部、感官、肢體等,針對內外環境刺激所產生的電磁、生化、神經傳導、荷爾蒙等隨機反應而已,並沒有什麼「我」在主宰著,換句話說就是「無作者」。至於身壞命終之後,五蘊分離、消散,什麼也沒有了;死後不會有靈魂存在,未來更沒有任何載體可以承受業報。這「否定現在的我造業(無作者)」、「也沒有前世我的業行(無我所)」、「更沒有來世的我受報(無受者)」的主張,完全符合唯物論、現代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神經科學主流的認知;而其中的「一切隨機發生」、「無作者亦無受者」的認知也同時否定了「因緣果報」、「前世今生」的輪迴存在。尤其是「身壞命終更無所有」亦即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沒了,所以應該「把握今生,即時行樂」。這正是「無我主義者」的人生觀,完全符合《雜阿含961經》(對應《相應部S44.10經》)裡,佛陀所謂「世俗、外道的斷滅見」。
A群讀者們!南北傳原始聖典《雜阿含104經》(對應《相應部22.85經》)均詳載:佛世時有一位焰摩迦比丘堅持這樣的見解:「如我解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因而被僧團斥責為「毀謗世尊的惡邪見-斷滅見!」,轉而由舍利弗尊者予以糾正。由此案例可知:即使是阿羅漢般涅槃之後,也不能說他「身壞命終更無所有(無我)」更何況是還活生生地沈醉在五欲愛河中的有情男女?A群法友們!你們認為佛陀會教導這樣「無我」、「沒有輪迴」的斷滅見嗎?
2.1世間如果不存在「輪迴」,那麼佛陀和阿羅漢所具備的三明(參閱《雜阿含885經》)、四聖諦、八聖道,乃至所有四雙八士的修證,全都毫無意義可言:
(1) 宿命明:知種種宿命事,從一生至百千萬億生……乃至劫數成壞,我及眾生宿命所更如是名、如是生、如是{性}[姓]、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
(2)生死明:天眼淨過於人眼,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善色、惡色,上色、下色,向於惡趣,隨業受生如實知……。
(3)漏盡明:此苦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如實知;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不再輪迴)。』……。
(4)證阿那含(三)果,往生於五淨居天而得究竟解脫,不還生此人間。
(5)證斯陀含(二)果,人間天上一往返而得究竟解脫。
(6)證須陀洹(初)果,人間天上七次往返而得究竟解脫。
A群讀者們!以上所有的修行果證全部建立在解脫世間輪迴的基礎上,你們否定了世間輪迴的存在,也等於全盤否定了佛陀乃至佛教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2.2南北傳原始聖典《雜阿含經》和《相應部裡》有關「輪迴」的經文多達百餘經,茲摘錄其中一經(《雜阿含266經》和對應《相應部22:99經》的片段)如下:……爾時,佛告諸比丘:「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有時長久不雨,地之所生百穀、草木,皆悉枯乾。
諸比丘!若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諸比丘!有時長夜不雨,大海水悉皆枯竭。
諸比丘!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諸比丘!有時長夜須彌山王皆悉崩落。
諸比丘!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長夜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諸比丘!有時長夜此大地悉皆敗壞,而眾生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長夜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諸比丘!譬如:狗子繫柱,彼繫不斷,長夜繞柱輪迴而轉。……
A群讀者們!短短一小段經文中,佛陀句句都提到「輪迴的無盡」,還以「狗子繞柱」的譬喻生動地描繪了輪迴難斷的樣態,而佛教的存在正是為了教導芸芸眾生,透過自己的修證而究竟解脫輪迴之苦。
結論:讀者們!婆羅門教義早有「輪迴」之說,佛陀也以三明親自證知世間生死輪迴現象的存在。不過,婆羅門解釋推動輪迴機制的業力看似與佛教相似,實則有關鍵性的差異-因緣的法則不同,所以佛陀的四姓弟子是平等的,都能證得究竟解脫。如果讀者們看不出其間的重大差異,那麼無論你認同「梵我」、「有我」或「無我」,都不出世俗、外道的邪見-常見或斷見,永遠無法免於「輪迴」之苦,只有精勤觀察思維因緣的法則,才能真正了知「非我」與「輪迴的機制」,進而展開解脫輪迴的修證。祝大家2023年元旦快樂,法喜充滿!(slake於台中)
圖片說明:佛陀告訴諸比丘,久旱不雨,大海尚有枯竭時;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苦海浪濤永無邊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