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友平安,
20年前我曾經皈依過專修念佛師父,只是我總隱隱覺得一直念佛應該不是佛說,
所以我也沒有修念佛法門,也沒繼續親近師父,接受指導.
現在才接觸到這個園地.
請問先進法友們,我應該重新找到”對的”師父, 再皈依一次嗎?
這個皈依的儀式很重要嗎? 不是說要, 自依法依不異依? 要靠自己嗎?
實在很疑惑….
先謝謝您的解惑
Ryan
需要重新找到”對的”師父, 再皈依一次嗎?
Re: 需要重新找到”對的”師父, 再皈依一次嗎?
網站裡面有一篇"三皈依探源.pdf", 此文非常好,不妨先讀讀,先了解什麼是皈依
-
- 文章: 68
- 註冊時間: 2017-05-25, 04:48
Re: 需要重新找到”對的”師父, 再皈依一次嗎?
首先,善知識的重要性。。。
https://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20.htm
其次
我以前也有類似的問題, 個人覺得屬於膠著粘滯性人格。
能或者不能, 應該或者不應該, 需要或者不需要
這種牽扯到自由意識的東西, 是看破不說破
所謂的選擇都是五蘊因緣和合, 和現在的思維關係不大, 和自己想于不想, 覺得應該不應該沒什麼關係。
因為真正的自由意識是不存在的, 有比喻就說你是看守果園的人,但是並不擁有果園,但是要對收成負責。
你沒有能力用魔術棒去讓果實(做決定)生出, 你能做的就是澆水施肥(改變習性)。。。
也就是說你不要覺得你用了意志來做出了一個決定。。。
(當然這不是決定論)
如果你要跑4小時的馬拉松, 所能做得, 就是制定計劃, 改善飲食等。
看看很多熱血的跑步視頻, 和跑步的人多接觸。
所謂皈依如果你覺得很重要, 那就很重要, 因為可以給你信心
如果覺得不重要, 那也就是一個形式。
就像小時候用煤油燈, 爸爸說玻璃燈罩是很燙的, 不要碰, 但是個人還是一定要去觸碰, 燙過, 才能真正體會到。。。哈哈
我覺得
改變習性的第一步就是自我審視, 就初學者來說, 1. 戒律 2. 布施
1 參照
https://www.dhammatalks.net/Chinese/Aja ... _Heart.htm
2. 随心做任何不求回報但可以令心胜喜的布施。
八正道。
時機成熟自會碰到名師, 不管是這世還是它世。。。
念佛, 不是念經, 像南懷瑾那樣的念佛, 其實算是可以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20.htm
其次
我以前也有類似的問題, 個人覺得屬於膠著粘滯性人格。
能或者不能, 應該或者不應該, 需要或者不需要
這種牽扯到自由意識的東西, 是看破不說破
所謂的選擇都是五蘊因緣和合, 和現在的思維關係不大, 和自己想于不想, 覺得應該不應該沒什麼關係。
因為真正的自由意識是不存在的, 有比喻就說你是看守果園的人,但是並不擁有果園,但是要對收成負責。
你沒有能力用魔術棒去讓果實(做決定)生出, 你能做的就是澆水施肥(改變習性)。。。
也就是說你不要覺得你用了意志來做出了一個決定。。。
(當然這不是決定論)
如果你要跑4小時的馬拉松, 所能做得, 就是制定計劃, 改善飲食等。
看看很多熱血的跑步視頻, 和跑步的人多接觸。
所謂皈依如果你覺得很重要, 那就很重要, 因為可以給你信心
如果覺得不重要, 那也就是一個形式。
就像小時候用煤油燈, 爸爸說玻璃燈罩是很燙的, 不要碰, 但是個人還是一定要去觸碰, 燙過, 才能真正體會到。。。哈哈
我覺得
改變習性的第一步就是自我審視, 就初學者來說, 1. 戒律 2. 布施
1 參照
https://www.dhammatalks.net/Chinese/Aja ... _Heart.htm
2. 随心做任何不求回報但可以令心胜喜的布施。
八正道。
時機成熟自會碰到名師, 不管是這世還是它世。。。
念佛, 不是念經, 像南懷瑾那樣的念佛, 其實算是可以的。。。
-
- 文章: 68
- 註冊時間: 2017-05-25, 04:48
Re: 需要重新找到”對的”師父, 再皈依一次嗎?
所謂皈依, 所謂受戒, 所謂懺悔
都是為了坐禪前有那麼一點安心。。。
心存邪僻任爾燒香無點益
持身正大見我不拜又何妨
這是某個道觀的對聯
話雖這麼說, 這些形式上的東西,親測有用, 哈哈
都是為了坐禪前有那麼一點安心。。。
心存邪僻任爾燒香無點益
持身正大見我不拜又何妨
這是某個道觀的對聯
話雖這麼說, 這些形式上的東西,親測有用, 哈哈
Re: 需要重新找到”對的”師父, 再皈依一次嗎?
在Ajahn Jayasaro 《内外无碍》一書上(https://pagoda.or.th/ebook-chinese-books.html) 提及到禅修老师有多重要:
靈性成長的理想條件,是生活在由一位已經開悟的老師所帶領的社團中。 但是很少人 , 即使是出家眾 , 能得遇這樣的機緣。 從一位具格的老師那裡得到指導 , 把它們應用在自己的修行中 , 然後不時地面見老師 , 討論進展並得到建議和鼓勵 , 是可行且十分有益的方式。 老師有能力指出學生的弱項、盲點和走上岔路的傾向 , 這意味著和他 / 她有規律的接觸是極其有價值的。 不時參加老師帶領的禪修營,也是特別有成效的。
另一種方式是,有效利用在不同媒體傳播的各種禪修教程。 可靠的資訊可以在書裡、DVD 或網路上找到。 在泰國的廣播和電視中有很多佛法節目。 這既是很棒的機會 , 同時也可能鼓勵了膚淺主義 : 有些人嘗試了各種不同的禪修技巧 , 但是沒有作出必要的承諾深入任何一個法門練習。 禪修的進步要求我們選擇一種方法作為載體 , 然後持續地練習較長的一段時間。
個人心得是如果能夠善用網絡資源是可以閱讀很多經典、高僧大德的開示影片及著作,足以建立正知正見,有機緣再能夠找具格的老師指點當然會對學佛修行路上更有把握和有堅定信心的作用。
靈性成長的理想條件,是生活在由一位已經開悟的老師所帶領的社團中。 但是很少人 , 即使是出家眾 , 能得遇這樣的機緣。 從一位具格的老師那裡得到指導 , 把它們應用在自己的修行中 , 然後不時地面見老師 , 討論進展並得到建議和鼓勵 , 是可行且十分有益的方式。 老師有能力指出學生的弱項、盲點和走上岔路的傾向 , 這意味著和他 / 她有規律的接觸是極其有價值的。 不時參加老師帶領的禪修營,也是特別有成效的。
另一種方式是,有效利用在不同媒體傳播的各種禪修教程。 可靠的資訊可以在書裡、DVD 或網路上找到。 在泰國的廣播和電視中有很多佛法節目。 這既是很棒的機會 , 同時也可能鼓勵了膚淺主義 : 有些人嘗試了各種不同的禪修技巧 , 但是沒有作出必要的承諾深入任何一個法門練習。 禪修的進步要求我們選擇一種方法作為載體 , 然後持續地練習較長的一段時間。
個人心得是如果能夠善用網絡資源是可以閱讀很多經典、高僧大德的開示影片及著作,足以建立正知正見,有機緣再能夠找具格的老師指點當然會對學佛修行路上更有把握和有堅定信心的作用。
-
- 文章: 68
- 註冊時間: 2017-05-25, 04:48
Re: 需要重新找到”對的”師父, 再皈依一次嗎?
還有一點
人腦default都是要講究好處的, 為什麼要守戒? 為什麼要少欲知足?為什麼要梵行?
慾界樂不是挺好, 大家不是都是這樣的?
如何能夠在初期就預見欲貪的過患而減少對慾界的執著?
散修和專修就在這個時候體現出功用了, 從欲界的 樂 轉換成 色界的樂。層次更高, 不需要更加費力, 過患更少
也更能感覺到欲界樂的過患, 對身體和精神上的戕害, 短暫而且後續乏味。
當然這不是說享受欲樂是應該被唾棄的, 佛陀一直強調 “如實知”, 而不是自怨自艾, 這就是為什麼
戒律似乎都是行為上的, 而很少有思想上的。
這就是 慧,
戒定慧三學就是學佛基礎。
人腦default都是要講究好處的, 為什麼要守戒? 為什麼要少欲知足?為什麼要梵行?
慾界樂不是挺好, 大家不是都是這樣的?
如何能夠在初期就預見欲貪的過患而減少對慾界的執著?
散修和專修就在這個時候體現出功用了, 從欲界的 樂 轉換成 色界的樂。層次更高, 不需要更加費力, 過患更少
也更能感覺到欲界樂的過患, 對身體和精神上的戕害, 短暫而且後續乏味。
當然這不是說享受欲樂是應該被唾棄的, 佛陀一直強調 “如實知”, 而不是自怨自艾, 這就是為什麼
戒律似乎都是行為上的, 而很少有思想上的。
這就是 慧,
戒定慧三學就是學佛基礎。
Re: 需要重新找到”對的”師父, 再皈依一次嗎?
當然這不是說享受欲樂是應該被唾棄的, 佛陀一直強調 “如實知”, 而不是自怨自艾, 這就是為什麼
戒律似乎都是行為上的, 而很少有思想上的。
-------基本的五戒,不僅是保護自己,也是日常 “根塵識”, “我/欲” 的審視,有守五戒,至少能薄自己在此世間一部份的“貪”,“貪”淡之後“定”自然來
不守(審視)五戒,16勝行最後幾步,能有機會繼續嗎?
13. 觀察無常,……。
14. 觀察斷,……。
15. 觀察無欲,……。
16. 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
抱歉,樓歪了,想到三皈依之後通常有受五戒,就寫了這一段
戒律似乎都是行為上的, 而很少有思想上的。
-------基本的五戒,不僅是保護自己,也是日常 “根塵識”, “我/欲” 的審視,有守五戒,至少能薄自己在此世間一部份的“貪”,“貪”淡之後“定”自然來
不守(審視)五戒,16勝行最後幾步,能有機會繼續嗎?
13. 觀察無常,……。
14. 觀察斷,……。
15. 觀察無欲,……。
16. 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
抱歉,樓歪了,想到三皈依之後通常有受五戒,就寫了這一段
Re: 需要重新找到”對的”師父, 再皈依一次嗎?
皈依:就是心向佛法僧,以佛法僧為依歸,作為心的安住之處。
儀式並不是那麼重要,瞭解佛法僧的意義比較重要。
大乘、原始,我都曾受過皈依儀式,但都是適逢其會,並未強求。
遇到特殊場合,我覺得需要儀式感時,也會心中默念三皈依,讓心得安住。
Re: 需要重新找到”對的”師父, 再皈依一次嗎?
平安,
能理解您的疑惑,很多人也有相似的經歷和感受。皈依儀式對許多信眾來說確實是一種開始的象徵,因為它表示了對佛法僧三寶的正式依靠和承諾。但同時,佛教也強調「依法不依人」,強調修行的核心是理解佛法並在日常中實踐。
至於是否需要重新皈依,這其實取決於您的內心。皈依的儀式是一種心念的堅定和方向的確認,若您感到需要重新找到一位師父,這也是一種方式來加強自己的修行基礎。然而,真正的修行還是在內心的信念和對佛法的理解之上,而不僅僅是形式。
您提到「依法不依異依」,這是《佛遺教經》中的教誨,旨在提醒我們修行重點在於佛法的教義,而不是單純依賴外在的形式或他人指導。因此,無論您是否選擇重新皈依,最重要的還是內心的堅定,並在實踐中去體悟佛法的智慧。
希望這能解答您的疑惑,祝您在修行路上得到清明和安穩。
能理解您的疑惑,很多人也有相似的經歷和感受。皈依儀式對許多信眾來說確實是一種開始的象徵,因為它表示了對佛法僧三寶的正式依靠和承諾。但同時,佛教也強調「依法不依人」,強調修行的核心是理解佛法並在日常中實踐。
至於是否需要重新皈依,這其實取決於您的內心。皈依的儀式是一種心念的堅定和方向的確認,若您感到需要重新找到一位師父,這也是一種方式來加強自己的修行基礎。然而,真正的修行還是在內心的信念和對佛法的理解之上,而不僅僅是形式。
您提到「依法不依異依」,這是《佛遺教經》中的教誨,旨在提醒我們修行重點在於佛法的教義,而不是單純依賴外在的形式或他人指導。因此,無論您是否選擇重新皈依,最重要的還是內心的堅定,並在實踐中去體悟佛法的智慧。
希望這能解答您的疑惑,祝您在修行路上得到清明和安穩。